一、推行保险中介渠道与保险中介业务信息化管理
自2010年3月1日起,保险公司应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保险中介渠道(机构和人员)及保险中介业务,系统应实现四项基本功能:一是保险中介渠道管理;二是联网出单管理;三是佣金提取支付管理;四是查询汇总管理。
二、规范佣金支付管理
严禁通过虚列费用、虚假批退、虚假赔款、保费不入账等方式套取资金,账外直接或间接向保险中介机构和营销员支付各类费用;严禁通过费用报销等方式向保险中介机构和营销员直接或间接支付合同以外的利益;严禁向员工、劳务派遣工等用工性质的人员支付佣金;通过保险兼业代理机构等中介机构销售的保单,佣金必须以转账方式直接向保险中介机构支付,不得通过营销员或其他渠道支付。
三、推行保险中介业务实名销售制度
自2010年3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保险中介业务实名销售,严格落实“卖者有责”制度。
具体要求:一是通过保险中介机构或营销员销售的保单,应在投保单、保单正副本明示销售中介的机构名称或营销员姓名。二是投保单、保单记载的销售中介名称或姓名必须与系统记载、佣金结算凭证、佣金转账支付对象一致。
四、推行佣金支付零现金制度
自2010年3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中介佣金转账支付制度。
具体要求:一是中介佣金一律转账支付(包括营销员佣金),严禁现金支付。二是转账支付对象必须与投保单、保单、中介业务佣金提取支付系统记载保持一致。三是佣金由保险公司中心支公司以上机构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统一支付,中心支公司以下机构不得支付佣金,银行保险代理业务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实行交叉销售机构结算制度
同一集团内不同保险公司建立交叉销售代理关系的,佣金结算方式采取机构与机构间转账结算,不得直接或间接向非本机构营销员支付佣金。
六、建立申报兼业代理机构实地调查制度
自2010年3月1日起,除金融机构、车商及广西保监局规定的机构外,其他机构兼业代理资格的申报须经保险公司中心支公司以上机构实地调查,并向保监局提交调查报告(需注明调查人)及该机构营业场所照片。
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各保险公司应制定《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关键部门的关键人员,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经办部门负责人及经办人员负直接责任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办法应明确:
(一)出单人员应严格区分保单的归属渠道,严禁将直销业务归属中介业务;
(二)中介渠道管理人员应严格管理中介渠道,确保中介渠道的合法性,严禁虚列中介机构和营销员;
(三)财务人员应加强对佣金、费用报销等财务支出真实性审核,不得配合、放任业务部门弄虚作假。
(四)稽核审计部门应把中介业务作为审计稽核的重点,发现问题的,应严格依照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稽核审计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应追究其责任。
Ⅱ 保险公司招聘,外包性质的内勤,能去吗
可以。是保险公司车险业务外包可能性大点。
Ⅲ 平安保险公司的外包是怎么一种形式
保险公司的外包就是把保险的销售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和个人,这样保险营销人员就跟保险公司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们又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所以这些保险销售人叫做保险代理人。
保险业务外包之后,保险公司按照保险代理人的销售业绩给予其提成。这样保险公司不用承担职工社保,也不需要为保险代理人履行公司对职工应尽的义务。保险公司的负担大大减轻。
但是保险公司把销售业务外包也存在弊端。保险代理人为了卖出保险增大业绩就会在销售保险过程中进行一些不时和夸大的宣传,以致诱骗顾客购买,这也造成了社会上人们认为保险是骗子的理念,对保险公司名义造成伤害。
Ⅳ 外包公司的规章制度
非正式工是很多企业管理最头疼的问题,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个行业的,这里提供饭店业的给您参考一下。
非正式员工在职时间相对较短,企业和员工之间又缺乏一种严格的契约关系,所以对于非正式员工的管理相对于正式员工而言难度较大。然而非正式员工在饭店中却高频率地与顾客接触,他们的服务直接体现了饭店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企业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员工的作用,使非正式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以主人翁的态度与热情对待顾客,成了饭店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随着弹性工作制度的实行,饭店企业使用非正式员工的人数逐渐增加,我们极有必要关注非正式员工群体的工作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在饭店中的作用。
一、饭店非正式员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非正式员工是相对于在编的正式员工而言的,他们与企业确立了不同于正式员工的劳动关系或没有同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享受不到正式员工的相关待遇。饭店企业与非正式员工之间只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饭店可以随时解雇非正式员工,同样,非正式员工也可以随时离开企业。与正式员工比较,企业对非正式员工的控制力度较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难调动,企业缺乏一种长期的激励措施对其进行管理。而非正式员工在企业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劳动保护。根据饭店非正式员工的人员数量比例及管理难度,本文所讨论的“非正式员工”特指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只签署短期协议,享受固定月工资或日工资、计件工资以及部分奖金的饭店临时工和实习生。
当前,随着饭店非正式员工比例逐年增大,其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五点:
(一)非正式员工流动率高
非正式员工从事的通常是短期性工作,在同一家饭店工作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有些非正式员工甚至仅工作两三天就因环境、工资、劳动强度等原因而辞职。饭店非正式员工工作的暂时性、不稳定性,往往导致其思想不安定,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若饭店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将其转正,让非正式员工拿到一份正式劳动合同,或晋升到一定的位置,则流失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旅游院校学校学生通常只实习半年或一年,因此对于所实习的饭店缺乏归属感,通常责任心不强,对饭店利益关系关心不够。据了解,饭店非正式员工每年的流动率高达40—50%之间。
(二)工作绩效不佳
饭店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技能往往不及正式员工,工作失误的概率也比较高,工作品质不佳。尤其是短期协议工,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较为复杂的工作内容不易掌握。在工作心态方面上,往往抱着只要工作过得去就行的思想,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此外,许多饭店企业在涨工资、晋升职位、民主活动等方面往往忽略非正式员工群体,认为与其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此外,在一些企业,非正式员工受到部分正式员工的歧视,缺乏正式员工的支援协助,同工不同酬,劳动者权益难以受到保护,个人能力与潜力不能很好发挥,对工作本身和自我的定位不准,对未来缺乏信心等也极大影响了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绩效。
(三)激励不到位
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相比,在激励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片面性,饭店往往只注重正式员工的激励及职业生涯规划,而忽视了非正式员工的主观需求。其次,由于非正式员工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工作的临时性、流动性、市场性等,缺乏比较稳定的劳动关系保证,因此饭店在考虑人力资源开发时,担心其对饭店的忠诚度,对非正式员工实施激励并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困难。再者,非正式员工激励方式比较单一。饭店之所以聘用非正式员工,主要是考虑人工成本或者某项工作的特殊需要,一般具有临时性,所以饭店很少考虑其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也不会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饭店对非正式员工需求的满足只注重了低层次的需求,而不重视较高层次的需要。企业对非正式员工采取的激励方式缺乏多样性。
(四)薪酬管理随意
目前,饭店的非正式员工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企业对其薪酬管理比较随意,没有形成有效的薪酬管理方式,忽视了薪酬管理中的一些职能、原则,如激励职能、调节职能,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等。主要表现为:
1.层级报酬制度尚未建立。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是饭店最常见和最常运用的方法,但是由于饭店非正式员工的工作周期较短、人员的流动性强,饭店往往会忽视层级报酬对非正式员工的激励作用。
2.薪酬的调节职能尚未发挥作用。饭店支付给非正式员工的薪酬无论是高于还是低于正式员工的薪酬,都会对正式员工产生不良的影响。若非正式员工的薪酬过高,则正式员工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相反,若非正式员工的薪酬低于正式员工,出于自身的优越感,会对非正式员工产生一定的压制。因此饭店如何在大量使用非正式员工的同时,又要提高其工作绩效,成为困扰饭店的重要问题。
3.薪酬的竞争原则与经济原则失衡。非正式员工流动性较大,如果饭店的薪酬政策只注重经济原则的话,恐怕很难吸引到更多更优秀的非正式员工为饭店服务。若只注重竞争原则而忽视经济原则,又违背了饭店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饭店企业很难把握两者间的平衡,兼顾彼此。
4.合法性问题。薪酬管理的合法性对饭店来说必不可少,合法是建立在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饭店一些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合法。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饭店不能保证非正式员工的合法权益,如克扣加班费、未上社会保险等。
(五)身份互通的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在饭店企业中,正式工、聘用工、短期用工等几种用工形式之间身份互通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不畅,正式员工哪怕做得再差也往往难以改变其“正式工”的身份,聘用工和短期工做得再好,也常因编制和名额的原因,无法改变身份,从而挫伤了一部分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
二、饭店非正式员工管理策略
饭店非正式员工的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饭店管理层在对非正式员工的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非正式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大,工作态度变差和工作单位认可度降低,从而影响了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最终导致饭店日常运行不畅。所以在深入剖析当前饭店非正式员工管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工作环境、工作内驱力和工作认同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非正式员工的工作制度环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饭店企业内要形成一种员工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有计划地培养表现好、技术过硬的非正式员工转变为正式员工。这就需要企业编制非正式员工的用工制度,包括招聘、加薪提职、将非正式员工转变为正式员工的具体要求以及解雇原因等,使用工转变机制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非正式员工的管理,使招聘工作具有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对正式员工形成一种工作压力和激励。
(二)改变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组织环境,改建合理的薪酬层级结构
饭店非正式员工大部分只有较少的基本工资,形式单调,多数为计时、计件工资,只有少数非正式员工可以得到奖金。市场经济强调竞争,非正式员工的工资水平相当,根本无法调动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企业要构建非正式员工报酬层级结构:一是非正式员工的收入除基本工资外,还应包含奖金。奖金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调动非正式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二是建立非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之间的报酬梯级结构,同样的工作除基本报酬相同之外,还应根据员工的绩效,使用奖金加以区分非正式员工的优劣。建立层级报酬结构是加强非正式员工的管理的重要的步骤之一,这就要求饭店人力资源部门建立健全工资制度和考核机制。
(三)增强员工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加强激励管理
饭店应将全体员工为激励对象,根据每类员工的特点,通过合理的途径,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真正发挥每位员工的价值。
首先饭店应加强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激励,具体做法如下:
1.岗位配置合理化。非正式员工主要分布在饭店企业的一线部门,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饭店企业要安排好非正式员工,首先应对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将一些纯操作性、较少的技能和知识需求的工作让与非正式员工,例如PA(公共卫生),就可把它分解为设施设备保养和公共卫生清扫两大部分,设施设备的保养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非正式员工一般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细致的岗位分解是确保非正式员工管理的重要一环。
2.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非正式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同样需要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很多饭店管理者只关心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倘若环境对员工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就会只是单纯地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而不去考虑工作质量和任务协调等问题。
3.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内容丰富化主要考虑员工身心健康的需要,任何枯燥的、呆板的工作都会使员工感到乏味。基层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对于饭店这样高接触频率的行业,员工的身心健康是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作丰富化要求部门内部工作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的让非正式员工轮岗,注意改变其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和个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为非正式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正式员工一样,非正式员工也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虽然非正式员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但在某一时期内,他们的工作相对是稳定的,这往往是饭店企业所不能忽视的。
其次饭店应注重非正式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手段的激励,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1.适当授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满足非正式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但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还有利于饭店的长期发展。当然,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力过大,无法驾驭;权力过小,无法完成工作。只有恰当的授权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2.设立个人目标。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饭店和非正式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饭店要在培养其个人目标时,注重饭店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这是目标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个人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可实施性。
3.鼓励非正式员工同正式员工的竞争。饭店管理者应在企业内部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个人和团队竞争,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对于饭店的非正式员工,管理者要鼓励其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对正式员工,管理者要引导他们端正态度,不能因为非正式员工的参与而带有歧视性。
4.善于发现和表扬非正式员工良好的工作表现通过对饭店管理者的访谈了解,对非正式员工频繁的惩罚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的结局—─员工辞职。反之,对其进行表扬,则会更加“发扬光大”。 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企业的内部媒介,对非正式员工的良好工作表现加以表扬。如在饭店内部设立宣传橱窗,把非正式员工纳入每月优秀服务之星的评选活动等。对于实习生,可以从技术、管理和学校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饭店各职能部门对实习生进行技术考核;人力资源部对实习生进行纪律、生活方面的考核;学校通过饭店的反馈信息,每月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在饭店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实习生,授予“优秀实习”生荣誉称号,毕业获得毕业证书之后,饭店可以将其转为正式员工。对于短期协议工主要是技术方面的考核,工作表现优秀的要及时发现和发扬。
(四)增强非正式员工员工的认知内驱力,加强教育培训
培训是非正式员工迅速掌握服务技能的重要手段,持续的培训和开发给饭店带来的收益与饭店倡导的参与行为密切相关。在低决策参与的饭店,员工会产生被“局外人”的感觉。员工得不到学习机会,自然无法与饭店之间形成心理契约。员工不学习,自然无法积极参与饭店事务,毫无士气可言,饭店和员工均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员工有学习的机会但不能参与决策,或对学习持一种闭塞心态,他们会将学习视为发展自我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为饭店工作。如果饭店提倡员工参与和鼓励分享,但却没有提供学习机会,员工热情高涨过后,同样会士气低落。最理想的状态是饭店能够具有全面参与机制,从提供较高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机会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非正式员工归属感,鼓舞士气,共享知识,共同实现持续发展。
(五)转变观念,强化非正式员工的工作认同
转变观念主要指企业管理者与正式员工的观念定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任何员工融入新团队都要经历动荡、自我调节和平衡的过程。如何加快这一过程的实现,除了非正式员工的自我适应能力外,还与团队人员对非正式员工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管理人员及正式员工对其是否包容,直接影响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状态。就企业角度而言,要建立起所有员工一视同仁的观念,正式员工应忽略个体的性质、特性的不同,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从而建立起“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
首先应重视非正式员工组织。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员工归属感的需要,不仅表现在组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非正式组织上。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内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其意识和行为对群体规范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要表现出对其工作的肯定,加强与其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态。以利于非正式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的整合,充分使用非正式组织来为企业目标服务。
其次要强调细节管理,注重执行力。饭店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过程文化,过程文化强调细节管理,饭店行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产品,其质量表现为顾客预期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一种心理感受。任何一个服务环节的缺失,都会让顾客产生不满情绪。在微观层次上,细节化管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执行水平,而执行水平的高低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直接相关。对于非正式员工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之接触频繁的基层管理者,所以引导基层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建立一种执行文化,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管理工作中去,以身作则,对于非正式员工的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Ⅳ 保险业务外包中那些环节与业务不能或不宜外包
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批准、选择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业务外包过程管理、验收、会计控制等环节。如下图所示。该图列示的业务外包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业务外包,具有通用性。企业在实际开展业务外包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指企业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第二,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第三,根据企业年度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员工培训计划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第四,认真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二)审核批准审核批准,是指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同时加大对分公司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分公司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第二,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第四,对于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三)选择承包方选择承包方,是指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充分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即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第二,调查候选承包方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履历和专业技能。第三,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
第四,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营销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公开招标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第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从候选承包方中择优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包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合同约定的业务外包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第二,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
第三,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第四,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承包方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应实施的补救措施。第五,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第六,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七,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业务外包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建立与承包方的合作机制,为下一环节的业务外包过程管理做好准备,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企业在组织开展业务外包时,应当根据业务外包合同条款,落实双方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硬件及专有资产等,明确承包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工作流程、模式、职能架构、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下一环节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制定业务外包实施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方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方在履行外包业务合同时有章可循。第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从价值链的起点开始控制业务质量。第三,与承包方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第四,梳理有关工作流程,明确每个环节上的岗位职责分工、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承包方会采取在特定时点向企业一次性交付产品或在一定期间内持续提供服务的方式交付业务外包成果。
由于承包方交付成果的方式不同,业务外包过程也有所不同,前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后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持续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承包方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优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管控不力,导致商业秘密泄露。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第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包括承包方对该项目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持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目标,承包方自身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该项目的要求。
第三,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第四,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第五,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第六,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七)验收在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得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承包方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验收方式。一般而言,可以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进行一次性验收,也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第二,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第三,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财会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审查和全面测试,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四,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方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并依法索赔。第五,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并做好外包费用结算等工作。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业务外包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业务外包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或贬损;业务外包相关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结算审核不严格、支付方式不恰当、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对业务外包过程中交由承包方使用的资产、涉及资产负债变动的事项以及外包合同诉讼潜在影响等加强核算与监督。第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结合外包业务特点和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外包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有关会计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必要、充分的披露。第三,在向承包方结算费用时,应当依据验收证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条件、方式和标准办理支付。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Ⅵ 即将要面试的岗位:医保局的外包工作人员,属于保险公司管理,但在医保局上班。这是属于医保局零时工吗
专业的叫法是:劳务派遣工或者劳务外包工。
这两种叫法还有一定的区别,不过你不用在意。
需要你注意的是,不论是派遣工还是外包工,你都不属于医保局的员工,而是第三方公司的员工,是第三方公司派遣你或者外包你去医保局上班的。
没前途,你都不属于人家机构的员工,你说有前途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