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管理 > 金融理财发展的进程

金融理财发展的进程

发布时间:2021-08-08 13:51:26

㈠ 我国金融发展的起源、发展和进程和现状

起源: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

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银行业所实现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我国银行业规模发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场化加快、内外竞争加剧、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银行金融机构必须在业务结构、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上均做出相应战略性调整。

而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对银行业务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银行机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并成为行业的翘楚或新秀。

㈡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发展史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国际化
本世纪最后20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可以说,金融国际化已成为20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20世纪金融业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制都无不受到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各国的金融体制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
20世纪的金融国际化可概括为三大特点,(1 )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即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允许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金融业务也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联成一体,已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且这样的中心仍在不断增加;(3)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国际货币结构呈现多极之势。
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跨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跨国流动是驱动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跨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资本的国际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组织的创新和业务的发展。从跨国银行来看,过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变化,1990~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由19.9万亿美元增加到35.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7%。
2.欧洲货币联盟的出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全球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这是在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些地区和国家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伴随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已经进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联盟已经出现了货币一体化,由过去的建立相互协调的稳定汇率制度、规定成员国货币上下波动幅度的欧洲货币机制正逐步走向单一货币体系,并且已经在欧洲11国范围形成了单一货币——欧元。
3.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大。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和传导性比任何时候增强。亚洲金融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不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还使得国际银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出现下降,国际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问题更加突出。1997~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总额下降了20%,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面对的共同难题。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变迁来看,也体现了面对的金融风险的加大,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了国际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但这之后,又于1996年和1999年先后出台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和《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讨论稿作为补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过去传统的政策协商办法解决国际金融稳定问题已经不可能立竿见影了。尽管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巨额资金的流动具有冲垮国家乃至国际金融秩序的潜在威胁性,但仅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稳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开放的经济金融中,无论是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结构 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只是受冲击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一事实表明,要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重演,国际社会有着共同责任,保持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对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范全球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国际金融新机制。最近,七国集团同意成立一个包括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论坛,就监管金融体制和改善整体金融健康的途径进行非正式蹉商。这是在建立国际金融协调新机制方面进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国际化的制度创新 全球性多边贸易体系已把金融业纳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并且确立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是20世纪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动未来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中,《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产生于40年代的《关贸总协定》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开放的行动纲领的话,《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则将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尽管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可能立即达到货物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确定,并且通过一种谈判和协商的机制,将有助于促使各国开放金融市场,从而使本国的金融业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现代金融业发祥地的欧洲,孕育了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超越传统金融主权制约的欧洲货币联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近乎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也已经在欧洲大地降临。欧洲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向20世纪的人们展现了金融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的金融业将继承20世纪金融国际化的成就,从金融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
过去100年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而新世纪将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飞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全球金融发展新架构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组织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相互联系的方式,而且改变了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21世纪的银行将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银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为客户提供服务。20世纪的银行服务理念和方式将受到挑战,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以雄伟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银行的虚拟化将使传统的分支行“砖瓦型”银行结构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金融中心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对市场流动性和规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业务出现集中化趋势,下个世纪中期将出现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转移合并的趋势,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将会萎缩,功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金融结合而导致的货币电子化和银行虚拟化趋势,将使人们对金融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那种靠铺摊设点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将改变,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大大减小。与此同时,那种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念和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也使得下个世纪末,人们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面目一新,这正如国际金融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一样,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具体的地理概念,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将只是电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银行大楼林立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过电脑进行,全球金融从零售到批发以至货币发行都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拥有电脑就是一个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动都可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金融业的应用,21世纪全球金融将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
3.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9世纪英国经济金融的绝对优势创造了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在打破英镑独有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美元这个新世纪的权威,美元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几乎霸占了20世纪整个后半期,而21世纪将不会再现过去200 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神话,面临的将是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从70年代以来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鼎立的格局,由于强大欧元的出现,新世纪的货币格局首先将被美元、日元和 欧元所取代。货币的国际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终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随着新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欧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受到中国和俄罗斯等国货币的挑战,下个世纪中叶,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以美元、日元、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众多货币为主的局面。
4.国际金融协调的新机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基本进入一个无序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尽其所能,以求国际货币的稳定,但无法左右日益庞大的市场。寻求一个新型的、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20世纪末国际金融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全球问题。过去100年,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统一到分散的痛苦裂变,新世纪的国际金融舞台将呼唤建立国际金融新权威,以其特有的权威引导国际货币体系协调发展,从动荡走向平稳,从离散走向统一。
21世纪各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将加深市场一体化进程,这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还不可能立即出现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制度和市场还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进行修修补补,但这只是短时的,因为20世纪的金融家银行家以及政府意识到的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将在新世纪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当牙买加协定确定的国际金融制度开始严重阻碍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架构也将产生。可以预言,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行的货币一体化实验,将是未来100 年全球金融发展的缩影。随着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国际金融秩序中将出现一个承担起协调全球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责任的金融权威机构。
5.货币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级的经济整合,欧洲经济联盟是典型代表,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的一体化也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经济货币联盟令国际社会瞩目,尽管阻碍很多,但人们可以从这里听到新世纪的脚步声。正在进行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践已经告诉人们,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必然会提出货币统一的问题。尽管目前只在11个欧洲国家进行这一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实验,还不可能面向全球。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货币一体化将是最终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推进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末期将出现全球货币联盟的要求,众多货币将走向一体化。
四、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一体化。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的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
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困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
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会使未来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20世纪国际金融以及经济学教科书上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以及货币的概念,在新世纪的某个年代将会变得面目全非。经济金融一体化将最终导致货币一体化的选择,将使人们对现在的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受到严峻挑战。过去20年许多国际间关于金融开放问题的谈判以及关于金融方面的报复也将成为历史。
高度一体化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不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来承担,未来人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什么汇率风险,更大的风险将可能来自全球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同时高度的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电子化基础上,预防电脑和智能犯罪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是全球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
未来银行面对的冲击是巨大的。银行的虚拟化和智能化不仅将使全球金融机构的面貌出现改观,而且现在银行从事的一些业务,比如外汇交易、信用证业务等也将逐步消失,银行 的收入来源结构面临调整。货币的一体化将使牙买加协定确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诞生的全球庞大的外汇交易员和外汇经纪队伍转业,银行从业人员将大大减少。信用证这种防止国际贸易中不讲信用的结算方式也随着银行的虚拟化和高智能化而将会被其他结算形式所替代,作为银行重要收入来源的外汇交易等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步消失。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使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地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以组织项目资金筹集、资本重组以及基金管理和财务顾问为主要业务的商人银行将有极大的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说,“一把算盘一支笔”,整日埋首于成堆的帐册之中,是19世纪银行职员业务操作的缩影,20世纪末的银行则进入了“一台电脑一个人”的时代,而到21世纪末,银行给人们的印象将是“只见电脑不见职员”。
金融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居民的出国旅行,将不再为货币兑换烦恼。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购物消费中电子货币将逐步普遍。银行虚拟化,人们用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一切银行业务。金融的竞争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整个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老百姓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新世纪金融发展大趋势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计到今天的金融发展对人类带来的福利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计算未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21世纪末的人类带来多少福音。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全球金融发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㈢ 对金融理财发展趋势的几点探讨

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
今年4月末,备受关注的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为百万亿元体量的资管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在资管行业中举足轻重的银行理财市场也拉开了商业模式转换和行业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刚性兑付、转型净值化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发生不小的变化:一方面,保本理财和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占比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速度加快,促进了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明显下降
资管新规落地一个月后,银行理财已经出现了发行数量持续下降、保本型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预期收益率上升的显著变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5月份460家银行共发行了986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26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49款减少1329款。从银行理财产品类型来看,5月份新发行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1002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2549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7914款,占比较4月份增长1.62%。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136款,环比增长72.15%,占比为1.12%。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来看,在资管新规影响下,5月份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明显下降。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内(含)理财产品占比为24.44%,环比下降4.87个百分点。同时,3至6个月、6至12个月(含12个月)理财产品分别较4月份环比上升3.28和1.96个百分点;大于1年期的理财产品占比较4月环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资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鉴于监管要求,未来3个月以内期限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逐步减少,但银行也会考虑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因此3至12个月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将上升。2018年,在资管新规的限制下,预计未来的银行理财平均期限仍不会低于半年。
现阶段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对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刚性兑付,将导致客户大量赎回理财产品,造成理财资产无产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
此次发布的新规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意味着银行“冲时点”压力将得到缓解,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集中于月末、收益率翘尾现象或将改善。
整体来看,新规对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要求较之前有所放松,特别是删除了禁止高息揽储的规定,可能是为后期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做铺垫。中长期来看,‘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大额存单工具’代替保本理财和具有‘刚兑’性质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将促进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问题凸显
控制资管产品杠杆水平是资管新规的一大要点。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狂飙近3年的银行委外业务几近停摆。
本轮监管打击的是乱加杠杆和资金空转,但规范化、高质量的委外是有助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双赢”的。管理层针对的并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当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这类委外模式。未来,高质量、规范化的委外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作为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委外模式将在监管高压下逐渐销声匿迹。
对于主动管理能力过弱,或无主动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而言,未来对于委外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预测称,但由于业务规模及专业能力等因素,中小银行对接委外机构时话语权偏弱,对于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的问题或将进一步凸显。
尤其是在刚性兑付打破的大环境中,对于资产过弱的掌控可能增大产品亏损的可能,进而增大银行的声誉风险。因此,在开展委外业务的同时,中小银行应考虑通过委外系统的建立,增大对于委外资产的监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风险的发生。

㈣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很少,目前主要是期货
国内期货历史

期货是个标准的“舶来品”,是由国外传入的。

1892年,洋人首次在上海设立中国境内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开始进行证券集中交易。几年内,这里就兴起了证券和货物的现货与期货交易,从此揭开了中国境内期货市场的序幕。但由于期货市场规模和交易量都有限,于1949年底关闭。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世界期货市场大发展时期,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步上正轨。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探索期货交易”。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从此宣告中国期货市场的成立。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治理整顿时期。1999年全国期货交易所只保留了大连、上海、郑州三家,交易品种和代理机构数量也大幅缩小。

1999年9月,《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使规范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2000年12月,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至此,中国期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轨道。简单地说,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年的演变,目前已达到:监管系统及法律体系已建立;市场有了一批成熟的期货品种;从业机构,从业人员日趋规范;交易量稳步上升,已形成一个庞大市场。

㈤ 投资组合 金融理财的主要流程有哪些

首先我要说,你问的问题有歧义,金融是投资,
金融投资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逐步成为比实物投资更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

㈥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进程

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被人为地分割开来,相互隔绝,是不完全的市场。当大量的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更新设备而需要资本时,由于无法进入金融市场融资,只能“自力更生”,依靠内源融资。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金融政策,人为地压低名义利率,或者由于高的通货膨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导致实际利率太低,甚至为负数。对储蓄者而言,由于低利率缺乏吸引力,居民不愿将剩余资金存入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出现了需求远远大干供给的情况,政府被迫以“配给”的方式提供信贷。在信贷配给制下,资金几乎是无偿使用,有时实际利率甚至为负。结果造成资金使用粗放,投资效益低下,产出水平低,国民收入扣除用于消费的部分后所剩不多,储蓄率下降。另一方面,低利率又阻碍了新增收入向投资的转化。经济发展所需的新投资来源不足,储蓄和投资的缺口进一步拉大,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更加尖锐,经济停滞不前。而糟糕的经济状况,反过来又使储蓄资源萎缩,形成资金紧缺,迫使政府当局对利率实行更加严厉的管制,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麦金农和肖将这种人为压低利率,造成金融体系和经济效率低下的现象,称之为“金融抑制”。针对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进而提出了他的“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放松政府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尤其是对利率的管制,使实际利率提高,以充分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这样,投资者就不得不考虑融资成本,充分权衡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从而使资金配置效率大为提高。而且,高利率鼓励人们储蓄,从而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顺畅渠道。正如肖(1973)所说:“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实质是放松利率,使之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和刺激储蓄。”
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特别是麦金农和肖的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深化理论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并在整个80年代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的主要理论依据。金融深化论是与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理论相适应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在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反映。但由于在这一金融深化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拉美金融自由化改革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而在理论上遭到了很多的批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主要从有效需求的观点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不是储蓄决定投资,而是投资决定储蓄。过高的实际利率将抑制投资,从而抑制储蓄。投资的减少通过乘数作用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针对麦金农和肖理论中所存在的不足,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包括麦金农和肖本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这一方面做出主要贡献的经济学者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卡普(kapu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马西森(Mathiesan)、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弗莱(Fry)等。他们对金融深化理论的贡献主要集中地体现在他们各自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研究方法上,特别是将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其代表性理论模型主要有卡普——马西森模型、弗莱的开放经济金融发展模型和加尔比斯的两部门模型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金融自由化的必要性,丰富和发展了金融自由化思想,使得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实用性更加具体。

㈦ 简述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而兴起,从诞生、发展,到繁荣、沉淀仅用了15年时间,截止至2017年,总体规模就突破了110万亿。在这当中,银行理财产品所占份额最高,达到了29万亿(2017年)。
自光大银行在2004年推出的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以来,理财产品已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金融资产“标配”。然而,随着资管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全民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不断浮出水面——刚性兑付、规避贷款规模、脱实向虚、强监管政策……可以说,压力、挑战随着发展,接踵而来。
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里,列举了今后几年中国面临的三场最重要的“战争”,其中与金融风险的战争排在第一位。
从2017 年“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提到,到2018年的逐步落地,“破刚兑”、“净值化”、“限保本”,已成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与发行的重点,按照监管要求,到2020年12月31日,所有理财产品将全部实现净值化管理。
2019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问题越来越多受到曝光,去了解银行理财史,其实也是一个看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

㈧ 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现代金融业是从11世纪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起源是从一个叫“圣殿骑士团”的机构开始的。

中世纪时,欧洲基督教的地盘被伊斯兰教占领了。到了11世纪,教皇进行十字军东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然后把它开放给欧洲各地的朝圣者来朝拜。圣殿骑士团就是为了保护这些朝圣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这些骑士团的人就发现了:保护朝圣者可以作为一门生意来做。因为朝圣的路途很遥远,朝圣者带很多财物不安全,需要一个异地托管财物的体系。但是,欧洲当时小国林立,壁垒重重,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建立这样一个跨国的异地财务托管体系,只有像圣殿骑士团这样遍布欧洲的武装军事力量才能干这件事。

所以圣殿骑士团发现开展这样的业务既方便,也特别赚钱:朝圣者可以在欧洲存钱,然后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国异地的汇兑就变得特别流行。很快地,这种业务就超出了保护朝圣者的范畴,在整个欧洲扩展开来。

在财务托管、货币汇兑的基础上,骑士团发现原来金融业务才是最赚钱的业务,所以他们就拓展了业务:替英国国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国国王征收税费,替英国和法国经营皇室的债务、债券,还替各国的贵族进行信托理财。

拥有了资金实力以后,当各国国王交战需要用钱的时候,骑士团就会给他们贷款。所以圣殿骑士团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到14世纪,这些汇款、存贷、理财、支付等标准的信用中介业务已经随着圣殿骑士团的拓展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不单单是国王贵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在圣殿骑士团这里做储蓄理财业务。

所以说,欧洲在14世纪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有比较强的金融意识,而圣殿骑士团所扮演的正是“银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个欧洲金融启蒙者的角色。

(8)金融理财发展的进程扩展阅读:

14世纪之后,随着英国、西班牙、法国几个大国的兴起,骑士团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后,欧洲还是有一个社会结构上的真空地带,接着,其他的信用机构就发展起来,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开始,意大利北部的银行业兴起,在地中海地区取代了圣殿骑士团的作用,为各国贵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务。到16世纪,西欧小国荷兰的股票证券票据市场也开始崛起,成为欧洲的票据结算中心。17、18世纪之后,英国、法国的银行业也慢慢开始发展,尤其是伦敦的债券交易所很快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债券交易中心。

这一系列的金融业务,都延续了圣殿骑士团的金融遗产,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就逐渐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我把它称为欧洲的“银行货币信用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欧美金融市场的雏形。

㈨ 我国理财保险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投连保险、万能保险为代表的我国理财型保险产品取得较大发展,2007年,全国投连险实现保费393.8亿元,同比增长558.4%;万能险实现保费845.7亿元,同比增长113.4%。2008年2月,上述两类保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471亿元,同比增长284.3%,我国理财型保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我国理财型保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一是资本市场明显好转。近三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广大投资者从资本市场上取得较大的收益,理财观念明显提升,出现了居民存款从储蓄到投资的“大搬家”,由于理财型保险产品与股票市场联系紧密,在此期间,理财型保险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二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强势,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趋势将会持续;同时,国内消费物价水平不断上升,结构性通胀有发展苗头,人民群众对货币贬值的心理预期也越来越大,加大了对资金理财的需求。三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人均GDP不断提高,达到2460美元,随着生活生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保险消费上的观念也出现升级换代,对理财型产品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四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上世纪末,以投连险为代表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由平安率先引入国内,由于发展初期的不成熟,在产品设计,信息技术、销售管理人才、业务监管等各方面都不能满足理财型保险产品的要求,导致这类产品出现了销售误导、群体性上诉、大规模退保等风波。经过近几年保险公司逐步加强理财型保险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使此类产品的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具备了较好的发展条件。
(二)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是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理财型保险产品对证券市场非常敏感。当证券市场繁荣时,投资收益率高, 理财型保险产品的需求就旺盛,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反之, 理财型保险产品的需求会减少,保费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保单退保率和成本均会大幅攀升。从2008年起,我国证券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理财型保险会随证券市场波动而大起大落,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财务赢利、现金流等各方面,对保险业稳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二是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一方面,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证券市场,受政策调控影响很大,会对理财型保险发展带来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根据新个人所得税法,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按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很多理财产品收益开始纳入个税范围,如国家已对个人投资企业债券(包括可转债)开征20%的利息税。保险公司理财型保险产品可能也会逐步纳入,会影响该产品吸引力。三是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在销售理财型产品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此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在2000年前后平安发展投连险时出现的误导事件和大面积退保风波就是前车之鉴。在当前社会公众维权意识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发展理财型保险若在某些环节上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群体性上访或公众维权诉讼案件,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
二、我国理财型保险的发展趋势
(一)欧美国家理财型保险发展历程。回顾欧美等国理财型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一是探索起步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英美纷纷推出理财型保险,但理财型保险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以美国为例,产品诞生初期,由于其投资收益并没有表现出较传统保险更明显的优势,在高利率时期,客户可以通过存款很容易实现高于其他投资的收益,截至70年代末,理财型保险在美国寿险市场的份额也只有3%。二是高速发展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末。随着利率的降低、股票价格的上升和消费者对股票等高收益理财的熟悉,理财型保险的价值最终体现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超过30%。1999年,该产品在美国寿险市场的份额达到40%,在英国个人寿险市场达40%、养老金市场达53%。由于理财型保险产品的发展,拓宽了保险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提升了保险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客户享受到更丰富、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但在此阶段,日本出现了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破产的事件,其中过度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且投资失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逐步成熟阶段。从2000 年起,全球证券市场开始下滑, 投资理财需求迅速减少,欧美国家理财型保险增长减缓甚至负增长。从2000 年到2001 年,英国投连险的保费收入跌幅为34% ,法国、芬兰等国的跌幅则超过40%,甚至出现一些专营理财型保险的公司被迫出售自己的业务部门以缓解财务的压力。在此阶段,保险公司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化解业务风险,随着全球资本市场逐步好转,理财型保险才开始复苏。
(二)我国理财型保险发展趋势判断。根据欧美国家理财型保险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我国理财型保险趋势有三点判断。一是正处在从起步转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理财型保险从起步到进入快速发展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由于广泛引进国外理财型保险在产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有效缩短了前期探索的时间,结合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理财型产品的发展速度等因素分析,我国理财型保险产品推出不到10年的时间就开始转入高速发展阶段。二是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的理财型保险业务均占较高的比例,如美国占寿险市场的50%,英国近60%。而我国理财型保险的比例约占3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投资理财观念不断增强,理财型保险产品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短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理财型保险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2007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性通胀并存,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资金面供求矛盾加剧,市场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理财型保险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产生种种不可估计的风险。

㈩ 求中国理财业的发展史

理财行为人类自古就有,“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就是最为朴素的理财观念。现代理财观念起源于金融比较发达的美国,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业。
众所周知,保险规划是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后,从破产危机中清醒过来的人们逐渐萌生了对个人生活综合设计和资产运用规划的需求,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使得保险公司的地位空前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保险推销员在推销保险商品的同时,也提供一些生活规划和资产运用的咨询服务。这些保险营销员就是理财规划师——FP的前身。
真正的理财仅有保险是远远不够的,投资才是金融理财的高级形式。理财的真正发展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马克维茨资本市场理论和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被提出之后,投资才成为一门科学,建立在金融理论、社会学和投资方法等基础学科之上的理财也才逐步走向正规。随着理财成为科学,传统的保险营销员式的非标准的咨询活动已经不再适合理财发展的需要,理财规划师协会作为培育理财师和维护行业发展方向的标准化组织应运而生。经过20世纪70和80年代这20年的发展,理财规划师协会不断摸索出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初步形成了目前的课程体系。
任何事物的成熟总是与苦难和考验结合在一起的,理财师行业也不例外。20世纪70和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美元危机的影响,私人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得个人金融资产膨胀、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个人财产管理观念、金融工具运用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方面使传统的理财手段难以适应需要,同时也促使人们对理财的需求急剧增加。作为社会变革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所带来的一个结果,金融商品迅速增加、金融风险加大,个人已经无力自行解决自己的理财问题,人们迫切需要理财师的帮助。这样就推动了理财业的空前发展,同时理财的内容也从传统的保险、投资增加了养老、避险避税的成分,理财师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的大变革年,里根领导下的美国经过10年的努力,最终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状况,并在90年代的前5年内收回了过去20年的“失地”,重新确立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而科学理财也跟随着美国的发展,最终走向了全世界。美国的理财规划师协会逐步在全球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结合实际情况编写符合当地实际的理财课程,培养专业化理财师。虽然世界各地均有自己的风土人情,但美国理财业70余年的历史还是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成功与失败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CFC作为植根于北美的理财协会,不仅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拥有自己的研究和培训队伍,其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理财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中国这样的新兴理财市场的投资者和理财师学习参考。

赚点分

阅读全文

与金融理财发展的进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狱解剖类型电影 浏览:369
文定是什么电影 浏览:981
什么影院可以看VIP 浏览:455
受到刺激后身上会长樱花的图案是哪部电影 浏览:454
免费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国产 浏览:122
韩国双胞胎兄弟的爱情电影 浏览:333
法国啄木鸟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484
能看片的免费网站 浏览:954
七八十年代大尺度电影或电视剧 浏览:724
欧美荒岛爱情电影 浏览:809
日本有部电影女教师被学生在教室轮奸 浏览:325
畸形丧尸电影 浏览:99
美片排名前十 浏览:591
韩国电影新妈妈女主角叫什么 浏览:229
黑金删减了什么片段 浏览:280
泰国宝儿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83
3d左右格式电影网 浏览:562
跟师生情有关的电影 浏览:525
恐怖鬼片大全免费观看 浏览:942
电影里三节是多长时间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