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管理企业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大健康产业迎来投资黄金时期
伴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新热点,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后,大健康产业迎来投资黄金时期,成为众多保险机构争相抢占的又一高地。
大健康产业投资价值凸显
从国际上来看,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相比之下,我国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来看,我国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6.2万亿元,为2011年的2.6万亿元的2.4倍,2011-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15.6%。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是目前市场规模的3倍。
2011-2030年我国大健康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险企争相布局大健康产业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大健康产业成为保险企业争相布局的热点。
1)中国人寿已提出“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要把健康医疗、养老保险、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重要业务板块,结合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和养老养生社区服务,突破传统的商业保险保障模式,形成跨界的“大健康、大养老”产业链。
2)中国平安积极布局“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打造了医网、药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新型健康产业链。2018年,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达2.65亿,全年平均日咨询量达到了53.5万,相当于53个大型的三甲医院日咨询量的总和,成为国内覆盖率最高的移动医疗应用。
3)泰康人寿用了10年时间全力打造“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商业模式,全面推进大健康、大民生、大幸福工程建设,通过遍布全国的线下实体网络和线上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从摇篮到天堂”持续一生的全方位创新服务。
4)阳光保险于2015年6月与山东潍坊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共同筹建阳光融合医院。阳光保险“数据阳光、金融阳光、健康阳光、海外阳光”的“一身四翼”战略布局已经全面开启。
险企应探索建立健康服务闭环
虽然目前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保险+健康”还处于探索阶段和进场圈地积累数据阶段,风险大、盈利难、商业模式模糊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现阶段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把握正确方向和商业模式探索上。
——找准发力点,围绕生态链进行布局
保险企业的大健康产业战略布局一般都以某一细分领域为突破口,以此为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最终目标是建立医疗健康服务的生态闭环。
例如,泰康人寿以养老社区建设为载体,平安保险以互联网医疗为平台,阳光保险以投资线下医院为入口。结合现阶段的市场竞争态势及自身实际情况,保险公司可以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在某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以此为基础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布局,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或是投资建立新型互联网化的健康管理整合平台,通过海量获客、高频使用等途径增强其粘性,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化保险产品设计和精准推送,实现医疗和保险的良性互动。
——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健康+保险”协同发展
重产品轻技术、重赔付轻服务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支撑企业核心价值诉求的实现。大健康产业潜力的发挥和机遇的把握,关键在于探索出具备可持续发展及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
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还属于市场探索阶段。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做好长期战略规划,必须保证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才能有目标、有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避免盲目跟风、撒胡椒面式的投资。
现阶段,可以尝试从分析消费者需求痛点出发,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角度切入,努力建立与医疗机构的深入合作,以移动医疗APP及垂直领域的智能硬件服务为先导,从健康管理入手,到亚健康管理,再到疾病的引导和管理,最后是健康保险产品对整个疾病风险的覆盖和医疗成本的控制,最终目标是形成贯穿病前、病中到病后的健康产业链。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医保改革进程
1912年,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谋求连任的竞选中提出了建立全民医保体系的构想,成为该议题首次露面。
1933至1945年间,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主政期间,再次提起全民医保的话题。
1945至1953年间,杜鲁门执政时期曾试图继续前任的全民医保改革构想。
1969至1974年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执政,全民医保再次被提起。随着一些政客发现自己的既得利益会受到改革的影响,便反戈一击,致使这一计划以失败告终。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在主政时期对改革医保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于1993年至1994年推出医改一揽子计划,并任命第一夫人希拉里为医保改革的负责人。然而这一建立国家医保体系的计划很快遭到富有的健康保险公司和商业组织组成的强大利益团体反对,同时富有的医生和医院在各个州的立法会议上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最终使希拉里的医改计划胎死腹中。
2008年美国大选之际,作为总统竞选人的奥巴马指出,要努力为没有医疗保险的民众提供合适的健康计划,构建真正的全民医保。这一计划将使政府的权利空前地扩张。
从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首次提出全民医保方案,到奥巴马执政后力推改革,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60多年,可见美国医保改革的艰难。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而医疗花费却是世界上最贵的。数据显示,美国政府每年投入的医保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却有近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而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美国人经常会遇到垄断的保险业巨头通过“霸王条款”拒付保险费用。奥巴马的医保改革方案核心就是为美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保险,针对的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奥巴马主张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把超过3000万不享医疗保险的美国人纳入医改范畴。
3. 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处于什么阶段产业化发展还需要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
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61起,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移动互联网的火热催生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如诊断、个人照护、治疗等。随着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等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应用的发展,移动医疗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就医的传统生活方式,将大众引导入一种更为先进、轻松和便捷的就诊模式中,近年来也逐步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在上一轮以App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之后,整个资本市场急需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方向。种种迹象表明,移动通信行业的重心正逐渐转移到医疗健康行业。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VC/PE,标的相对集中在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对于创业者来说,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进入门槛低,行业被普遍看好且尚未出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产品,移动医疗创业团队大多集中在这一细分行业。对于VC/PE,相比于之前相对集中在移动医疗软件,VC/PE越来越青睐于硬件。移动医疗硬件能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数据监测,配套相应软件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也是移动医疗主要发展的趋势。
总的看来,面向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是目前创业和投资的热点,移动医疗硬件则是热点中的热点。
发展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起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去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需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初级阶段的商业模式探索
1.产业链条上的利益群体作用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满足利益链条上相关人员的诉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同时也要能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但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是专业度非常高,管理相对复杂的行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医疗机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的出现,使互联网与医疗有了很好的结合,这本身是一种完好的趋向。
移动医疗使用者对于移动医疗的诉求往往不同。比如患者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更好地与医生及医院进行沟通,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已病与未病进行及早的判断与诊治。另一方面医院、医生、保险公司则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进行内部沟通与管理,提高效率,同时保险公司则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实现对用户费用的及早报销。
2.用户群体对商业模式的决定作用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3.按收费模式解析商业模式
在探索中国自身移动医疗行业模式的时候,美国的五种收费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向药企收费: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疗提供移动临床信息参考,另一方面为药企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后者构成了其收入的75%。
向医生收费:Zocdoc是向患者推荐医生的平台。通过平台,病人可方便地选择预约医生,医生可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医生用户每月要向ZocDoc付费250美元,此项收入可达千万美金以上。
向医院收费:Vocera,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可使医生护士与病人在专有的HIPPA法案规范信息下使用和传输。出于对患者信息安全的保护,院内即时通讯工具必须符合HIPPA要求,只使得Vocera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专有性。
向保险公司收费:WellDoc是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记录存储数据。目前得到两家医保公司的报销,提供医保给患者。WellDoc还与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笔销售服务。
向消费者收费: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可佩带硬件,监测生理参数,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以上的收费模式可归纳为B2B和B2C。前者向医疗机构、医生、药企、保险公司收费,后者通过向用户收取服务费和设备销售额款来盈利,模式上多采用组合模式。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循环补贴商业模式:如丁香园,形成多点共振,产业链做得足够长,某一点亏损或策略性亏损后,使用其他市场策略,转换成其他方面的商业价值。
综上,中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最可能的收费群体有四个:医院、医生护士、药企、患者。患者为硬件产品、服务产品付费,医院为HIS、FIS系统付费,医疗机构为企业向它们提供的产品付费,医生护士向移动医疗平台或app为他们提供的学术参考资料付费用。付费方的付费意愿强弱,取决移动医疗企业是否可以出台有吸引力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从成本、质量、效益上实现一定时间内的投资财务回报,产生增值效益,以及是否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支持。当以上条件都达到,付费方付费意愿强烈到一定程度,且付费达到一定规模与数量时,便可以称这种商业模式走通了。在稳固的商业模式下,移动医疗才能真正提供弥补市场空缺的产品,创新服务,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
4.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大不大,有破产的可能吗
金融危机一定会影响金融行业 经营有人寿保险的保险公司出分立、合并外 不得解散 所以是不可能的
5. 美国的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美、英、日三国领先
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保险业如何融入互联网浪潮以实现新的发展,是全球保险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互联网保险指传统保险企业或者其他具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技术搜集的信息,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保险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部分或全部保险业务流程网络化的经营活动。
与传统保险的代理人营销模式不同,互联网保险是一种新兴的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的保险开发和营销模式,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保险业带来变革的冲击。
目前,美、英、日三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走在全球前列。其中,美国是全球保险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互联网保险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最早推出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2007年,美国所有的保险企业都开展了互联网业务。
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后,美国保险企业的互联网业务又向移动端倾斜。其中,美国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公司在移动业务上领先,尤以汽车应用程序占统治地位。健康保险公司方面,随着大型医疗改革的进行,医疗保险公司正在测试与保健应用程序结合,新的发展潜力得以发掘。在人寿保险领域,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多移动服务程序,人寿险公司不太热衷移动业务。
尽管美国移动保险的广泛传播和使用率渐增,但仍有一系列的困难妨碍客户使用移动保险,如保险互动频率过低、缺少感知价值、年轻用户购买保险比例低、技术困难等。
未来前景依旧广阔
历经了逐渐起步和初步发展,全球互联网保险行业已具备相当规模,革命化的技术发展和大众化的网络普及为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未来全球互联网保险行业前景依旧广阔。
一方面,不断壮大的全球网民规模及其对保险行业的密切关注为互联网保险业务积淀了广阔的潜在客户群体,给整个行业调整发展模式、迎合多样需求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交易规模的持续增长、信息技术网络的日益成熟以及各国法规环境的日益完善都为全球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长远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为实现更便捷、更高质量的线上服务提供了条件。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6. 苏州极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苏州极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中外合资)成立于2014年8月,注册资本400万美元,是移动医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互联网医疗公共平台运营商。公司总部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在山东设有分公司。公司是江苏省科技型企业,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企业,也是江苏省首家获批“互联网医院”资质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以“将眼前的事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呈现”为理念,致力于为国内外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体检机构及社会人群等提供全新的移动医疗产品和极致的服务体验。
法定代表人:李征
成立时间:2014-08-04
注册资本:477.732794万美元
工商注册号:32059400033642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
公司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东长路18号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40幢B楼601室
7. 你好,WTO的5年缓冲期即将过去,大量外资通讯,银行,医疗,保险等等公司都会陆续进入中国是真的吗
中国99%白领要破产--中国人正在上的四个大当
"中国99%的白领以及他们的家庭即将面临破产。而且是必然破产!无路可逃!这件事可能是发生在未来2-10年。你可以尽量去怀疑这个数字。但它必然发生,绝非危言耸听。" 就如我预言中国国营企业职工必然失业一样,在当时来说没人信。但确实会发生。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必然以不断的以通货膨胀和改革手段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每一次改革所带来的阵痛都是由百姓来承担的。无论是上山下乡时迷茫的知青们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大量国企纷纷倒闭时大量下岗职工。如果他们能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话,那么我想他们也许会为自己留一点后路。但是由于过分相信文件以及过分相信生活不会突变,所以才导致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有人说政府不会坐视不理白领破产,其实政府当然不愿意。可有的事情……怎么说呢。想想当年的下岗职工吧。引起了那么大的社会震动。又能怎样呢?今天的白领明天破产的时候也那样而已。
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腾飞。但旧的体制并没有完全更改。各种重要行业依然施行的是政府垄断机制在运转。如:银行,金融,冶金,能源,信息,运输,医疗,教育,土地。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可能对这些东西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但到了今天,垄断经营所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由于我国的法制不健全,尤其是金融以及改革领域里出现了各种失误导致房地产节节攀升。随着房地产的增加以及外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所以城市新民工也就是所谓的"白领"收入表面上也在提升,以北京为例3000-15000元人民币的月薪处处可见。但这一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租房或还贷。
为了深入地了解为什么99%的白领家庭会破产,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房价为什么会这么高?高在哪里?资金是运转的?(这里的白领指买房或者准备买房族。)以及发展趋势带来的相关效应。本文会分三个阶段向你阐述。
1:导致房价爆涨的第一个因素:银行竞争下的贷款开放。
其实房价的爆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百姓在替政府所犯下的错误买单。比如以前一个开发商通过某银行贷款了1000万开发了一个房子。如果还不起那他就倒霉了,因为所有的银行都是一个体系,你欠了钱没还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中国在银行改革的基础上开了一条口子,为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所以把工行,农行,建设银行等等全部独立运营。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些银行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国家的。我们不难想象。当一个开发商从工行贷款1000万的后果。他只需要用500万来开发房子,然后把售价提升,再把这个开发中的房子按他的售价标准抵押从农行再贷款2000万,然后再用这 2000万中的1000万开发一套售价更高的房子来找建设银行抵押贷款4000万。就是这样一个滚雪球的疯狂贷款模式。
房子卖不卖得出去不重要,关键是房价要高,不得降价。反正银行的钱不是私人的,所以稍微疏通一下行长加之又有"合法的"高零售价的楼盘做抵押所以自然就越来越好从银行贷款。
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房子价格只攀不跌!因为不能跌!一跌银行贷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可是政府的银行,政府的钱!所以为了堵住这个资金黑洞一些被收买的专家、媒介便开始疯狂制造舆论用各种舆论手段威逼利诱人买房子。
比如土地资源严重紧张,再不买房将来就只能住在郊区呀之类的。导致人们不得不去买房。其实住不了市中心这种情况这根本不可能发生,城市居民是一个新老替换的过程,要上班的住城里,老人退休喜欢住郊区。只要人口不爆炸就不会出现上班族住不了市中心的情况。虽然这些舆论造成了很多人买房子,但是仅仅是这样,房价还没有高到现在这样的离谱。紧接着政府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2:导致房价爆涨的第二个错误:中国特色的按揭。
按揭本来是一种西方很流行的制度,也很合适。但这个制度一旦运用到中国就有点问题了。因为从大的体制上来说。所有银行都是国家的,而不是私人的。所以贷款这个关口就不可能控制得住。只要文件上说得过去,人们就能贷到款。
为了早日缓解第一个错误所带来的资金黑洞。政府开始实行个人按揭制度来售房。还经常举什么美国来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例子来诱惑人们去按揭。确实有人按揭了,而且是疯狂的按揭。只要和银行有点"路子"的人。他们先按揭一套80万的房子,自己出10万首付然后再从银行贷出70万。之后再把这个房子抬高价格到180万出售。这个时候他们的亲戚或者老爸老妈再去买下,也用按揭的方式自己出首付30万再从银行贷出150万。然后就不管了。他们不还贷款怎么办?银行爱收不收。反正根据合同我还不上钱你可以收走房子,我们两不相欠。
所以转了一圈,抬高了几倍价格的房子又回到了政府回到了银行手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新楼盘刚开始修就被"炒房团"买走了。他们炒的不是赌房子会升值。而是拿了房子去收拾银行。
银行拿到这个房子怎么办?更不敢降价了。只好再加点价接着卖。所以普通老百姓现在根本别想买到真正合理价格的房子!即使你直接从开发商手里买来的房子都说不定已经转了好几次手又回到银行以及开发商手里的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8000/平的房子里,有只有2500才是房价,有5500都是以为决策错误带来的资金黑洞!也就是说你正在替人任劳任怨地擦屁股。
3:第三个问题:白领家庭何时破产??
那么我们研究了房子价格为什么会涨,再来研究一下中国城市所谓的白领家庭破产的必然性。
首先国外白领收入确实是高,但是高得有价值。而中国所谓的白领则普遍素质较差。中国企业内耗严重。人人相轻,人人顽固。所以难怪外资企业一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就开始惊呼:"在中国办企业招不到人!"对此我也深有体会。那有人会说:"既然现在的白领不值这个身价,那水木周平你说说为什么他们还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呢?" 其实,这由于房地产的火爆造成的一个量子效应。银行损失的资金大量的经过少数人之手流向了市场。这些人开始在中国的其他领域疯狂投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房地产就快要崩盘了。他们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快速消化这些资金,他们投资互联网,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娱乐,投资很多很多。但起码付出的工资要够员工付房子月租或者月供吧。所以正是因为房价的高涨所以造就了中国城市人口工资水平的相对提升。不相信你自己算算你所在的城市白领阶级平均收入一旦交完每月的房钱,手上还能剩多少钱?我想这个问题就不用我再罗嗦了吧。大家心理有数。所以我可以说一旦房地产崩盘紧接着崩溃的就是你的工资。
有很多很多我认识的白领们都购了房。他们的算盘很简单:"两口子除开各种税收保险每月纯收入还12000。交3000房钱算什么?我还能再买一套呢!"是的不算什么。但因为房子贵所以什么东西都贵。吃的贵,交通贵,学费贵,医疗费用更贵!!!所以交了房钱你再除开生活费用就基本上一分钱存不下来,就算存点也赶不上正常的通货膨胀率。问题是如果能一直保持这个现状的话,理论上说应该没事。你这二十年赚来的钱正好可以弥补政府的两个错误带来的亏损。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随着WTO5年缓冲期的结束,大量外资通讯,银行,医疗,保险等等公司都会陆续进入中国。到时候没有人能阻止你把钱存入花旗,存入汇丰。请问一下到那个时候谁愿意把钱存在呆帐坏帐如此之多的中国国有银行呢?即使政府再怎么采取措施也可能挤兑,所以到时候会发生什么现在还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到时中国国有这些银行的压力将变得非常巨大。贷款就会难上加上,因为银行根本无钱可贷!同时大量具备高素质人材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定带来市场的强烈冲击和大量现有企业的倒闭以及白领失业。也就是说。一旦外资企业加入竞争,中国现有的99%的白领都将面临大环境下的就业压力!
而且外资银行一旦积累了资金开始投资房地产,那么由于它们是正常的操作流程所以造出来的房子就会便宜,其必然拉动全国房地产大幅下跌。如我刚才所说,房价一跌,紧跟着跌的就是你所在的企业的工资收入!可你之前买的房子还贷价格并不会降低或者减少,所以你将无力支付高昂的贷款。那么你的的房子会被银行收走,你的存款会被直接冻结。所以未来中国城市中的白领们最大的可能是和几十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职工一样。辛辛苦苦二十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何避免破产?
看到这里您应该明白,不要买房是一个避免破产的好办法。不过我还要提醒你,为了托住楼市不跌,他们还有个办法,那就是鼓吹老百姓不买房就不是个爷们儿!您别说,这还真有点效果。现在的人一张口第一句就是:"你有房吗。"似乎你没房就是个太监一样。我实在是气得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有人在网络水木周平这个帖吧里发帖说:"不买房子你住哪里?"我就奇怪了,住和买有必然联系吗?在中国一个土地都不属于你的房子卖给你和租给你有什么区别?(笑)。更别提土匪一样的物业和把人不当人的强制拆迁!这不纯粹是"皇帝的新装"吗?不过既然WTO中已经说明出版业和传媒业中国还是不对外开放的。那么舆论救市就会成为政府和开发商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
所以我们在面对很多花言巧语的时候还是自己多动动脑子。以后我们听到的房产的鬼话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发指!比如最近就有砖家在鼓吹房价不贵时都说: "什么即使年薪5万,两口子也是一年10万,5年就50万。所以房价当然不贵。"我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点头称是?也许对于这种或者此类已经进化到了不吃不喝不病不穿不动且爹娘早已死绝不用赡养的砖家来说也许还真是那么回事。所以大家注意提高警惕。
结束语:
已经买房或者准备买房的白领一族必定随着房价的崩溃而崩溃,那会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短则两年,长则十年。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中国99%城市白领一族已经面临破产一说绝非危言耸听!今天你往银行交的每一分房钱都是替政府替炒房者补洞,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房钱。明天大环境一变,你没有那么多资金来补洞的时候就会被市场和银行一脚踢回老家,换一批新人来接着补。不信?走着瞧呗!--PS:为什么我说99%这个数,是因为根据我的了解99%的人一旦月薪过5000就开始买房,甚至3000,4000都买。小俩口什么都不明白这样买下去人生一定会很惨。我只是替他们感到忧伤。当然如果你是那1%的智者,多劝救他们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8. 移动医疗有哪些盈利商业模式
大众对于健康的巨大刚需加上移动端的迅速普及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很多创业者投资人对移动医疗这个领域趋之若鹜,资本市场的热捧和大量进入,移动医疗正在迎来它的黄金期。
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商业模式。虽然医疗健康行业钱很多,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可能并不显而易见。很多产品“看上去很美”,但恐怕只赚吆喝不赚钱。商业模式涉及为谁创造什么价值,又如何从中收费的问题。在中国,移动医疗尚没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
国外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1、Epocrates-向药企收费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今年1月份以近3亿美金的价格被收购。Epocrates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2010年上市的时候,用户覆盖了全美40%的医生。Epocrates2012年营收约为1.2亿美金,75%来自于药企,主要是为其提供的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
2、Zocdoc-向医生收费
Zocdoc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这个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金。 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意味着更多收入。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Zocdoc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金以上。
未来,Zocdoc还有更多的收费模式,就是向医疗保险公司收费。保险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价比”高的医生,而Zocdoc的推荐可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替保险公司降低成本。
3、Vocera-向医院收费
Vocera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让医生和护士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在美国对病人信息安全性要求很高,有专门的HIPPA法案规范信息的使用和传输。一般的移动设备是不允许传输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的(比如医生不能使用个人的email发送患者信息)。Vocera的设备符合HIPPA要求,而且非常适合团队使用。Vocera在美国有300多家医院客户,年收入接近1亿美金。公司也在2012年上市,市值超过6亿美金。
4、WellDoc-向保险公司收费
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其主打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提供给投保的糖尿病患者。Welldoc甚至还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笔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5、Zeo-向消费者收费
一大类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当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 ZEO便是一个例子。ZEO是一家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的公司。其产品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ZEO的产品在美国很多百货公司都能买到,一套149美金。后续的收入还包括个性化推荐产品和药品的佣金。
可穿戴设备市场被商家视为一片新的蓝海,大大小小的商业公司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谷歌、苹果、耐克、三星、微软、网络、索尼等公司都推出了多款产品。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发展潜力的将会是医疗、健身、工业应用、光学、时尚创意等领域。
美国的可穿戴医疗盈利模式
CardioNet开启可穿戴医疗盈利新模式
CardioNet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其主要产品是MCOT()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后台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且将报告发送给患者。
美国的移动医疗盈利模式
付费的APP:Eprocrates,WellDocEpocrates,几乎每位医生都使用的应用程序,面向医生收费。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功能,如医疗计算器。增强版从每年99美元起。每年199元的精装豪华版Epocrates提供以证据为依据的信息处理、治疗指南、实验室制备及诠释、医疗字典以及ICD-9和CPT代码。通常你以搜索开始,例如皮肤状况、黑色素瘤,然后可以看到图片,获得有关病因和相关状况的信息,而后就可以更加深入得获得这些状况的更多信息。它还提供鉴于病史该寻找什么信息,进行哪些测试和每种体型的患者该选择何种治疗方法的指导。
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可能商业模式
未来健康类可穿戴设备可能具有以下的商业模式的组合,但最有可能的是硬件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销售,通过软件、服务销售盈利。
●硬件销售
●在收集用户运动、睡眠、饮食数据的基础上,衍生服务销售
●服务和软件销售
我国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初具雏形
我国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已经诞生了一批商业模式的雏形。例如四维科技“与社区医院和诊所共生”商业模式、新元素医疗“健康小屋+会员制服务”商业模式、中卫莱康“从医院开始,与保险和电信合作,坚持做服务商”商业模式,优加利的“远程监护服务医院客户”。未来我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商业模式最有可能的是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硬件销售,然而通过软件、后期运营服务来盈利。
9. 移动医疗有哪些商业模式
目前移动医疗领域有如下商业模式:
第一、C2C模式,做第三方平台将医生与用户联系在一起,企业做通道;
第二、D2C模式,企业本身有医疗行业的资源,然后通过移动终端,将医疗健康输送到患者手中;
第三、针对药品的模式,通过建立社区类(可以涵盖社交),吸引人气,然后后期根据用户的病理推荐一些药品、医师;
以上模式是主导的3种,因医疗与电商不同,关系民生,所以需要很多资质;
---- -本人混迹于营销圈子,既在互联网行业”跑过马“,也在传统行业”耕过地”
曾经与朋友也经历过创业。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资源贡献给大家,能够帮助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砍一砍荆棘,出一把力。---------不忘初衷,心生敬畏,以简御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