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骑白马的人》主要讲了什么
《骑白马的人》是德国著名作家史托姆于18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德国北部北海边上的一个村庄里,自18世纪以来,流传着骑白马的幽灵:堤长霍克·海因的故事,一个声称亲眼见过白马骑士的年老的小学校长讲述了堤长的事迹。
霍克·海因生在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贫不能上学。他靠自学学会了计算、测量等本领。他常常整天坐在海边观察海堤,幻想征服大海,为人民造福。他看到现有的海堤仍有缺点,立志将来当堤长改造海堤。他在堤长家当小工,帮助堤长管理堤坝和水闸。由于他技术高超,热情,不知疲倦地劳动,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所以受到大家的重视,被看作堤长的接班人。然而他的才能和在堤长家的地位引起了工头奥勒·彼得斯的嫉妒。不久,奥勒辞去职务,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了婚,成了富有的专员。霍克接替了奥勒的职位,堤长死后,他和堤长的女儿爱尔凯结了婚。
霍克被任命为新堤长,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不论炎夏寒冬,他天天在堤上巡逻。但是,他的对头奥勒散布流言诽谤他,说他能当上堤长完全是靠老婆。他十分恼怒,更加努力工作,并且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宁,提出了修筑一道新堤以围海造田的宏伟计划。计划遭到许多保守愚昧的地主和专员们的反对,居民中的落后迷信思想也造成很大阻力。附近荒岛上有一堆死马的骷髅,两个工人常常看见月光下有匹白马在荒岛上吃草。正巧这时霍克从市场上买回一匹瘦弱的白马,从此荒岛上的白马不见了。于是又传开了霍克的白马就是鬼马的化身的流言。他骑马到处巡视,总是受到人们的嘲笑。他忍受着人们的耻笑和轻视,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工作。尽管不少人反对,工程还是开始了。霍克不分昼夜地工作。严冬,他亲自跳到冰水中测量,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和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两年后,新堤终于筑成,在围垦的沃土上长出了肥壮的燕麦。
霍克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他发现新旧堤衔接处有一个洞,就提出改变水道,加固旧堤的方案。但是吝啬的奥勒和其他地主们都不肯多花钱,只草草修补一下了事。有一天,海上起了狂风恶浪,洪水冲毁了堤坝,堤内的村庄立即被洪水吞没,霍克的妻女乘车逃命,也被洪水卷走。霍克眼看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被这头野兽吞噬,他策马冲向洪水,高喊:“上帝,把我带去,宽恕其他人吧!”奋不顾身跳进水中。
2. 身骑白马走三关是谁写的
那来自于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唱词是台湾的歌仔戏。剧名:薛平贵与王宝钏
唱词说明:平贵接到血书,得知宝钏际遇,即刻打马走三关,只为赶回中原见宝钏。
词是古词,不是哪个填词的人写的。
用白话来讲这段故事的话:
薛平贵本来是个不得志的青年
王宝钏是丞相的女儿
因为一些际遇,王宝钏执意要嫁薛平贵
后来因为西凉国的代战公主发兵讨阀中原,平贵从军
当大家都以为平贵死了..而事实上经过一些事,他已经和公主结婚了,后来还登上了王位.
此时宝钏还在家苦守,还有人要害她,平贵的义兄后来知道平贵没死,就带着宝钏一路乞讨到西凉.
然后平贵得知宝钏的际遇后,就有了这段戏曲
我身骑白马 走三关 /我改换素衣 回中原 /放下西凉没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既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又凸显焦急而悲伤的心情
我特别要指出的是,是我改换素衣 回中原,而非过中原,这是我台湾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说回在台语里音和过很像,所以很多人以为是过。其实是平贵要赶回中原。
3. 天涯论坛上的"骑白马的农民"是不是骗子
就是一群以严鸿鹭,陈小白白为首的中介,清迈华人Q群的很多人见过他们的房,位置极其偏僻,没买。
4. 大家怎么看待“骑白马的农民”其言论
很好啊,那是逻辑论的雏形,不能以偏概全,就是不能说香蕉等於水果,香蕉是水果的一种,不能等於水果。
5. "转田"介绍当地农民哪些民俗
在雪域高原西藏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 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文化奇迹。他们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史诗、歌舞和节庆活动等等,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这些文化、艺术以其无与伦比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那些节庆活动,是最绚丽多彩和最激动人心的。在西藏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二个节日。
我们是七月初到西藏采风的。在拉萨市郊的哲蚌寺渡过了西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雪顿节。我们在从拉萨去往日喀则的途中遇到了年木乡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望果节。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与百姓的生恬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望果节也不例外。这个属于藏族农区的节日,表现了人们在辛苦了大半年后,等待着收获的那种喜悦的心情。
在佛教未传人西藏之前,藏族信仰的是原始宗教苯教。因此,在1500年前最初的望果节是一种人们为了祈求丰收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的仪式是由手捧柱香和高举经幡者引路,随后由苯教巫师高举缠着哈达的木樟(藏族称“达达”)和羊腿作领队,表示收地气,祈求丰收。紧跟其后的是手持青稞穗和麦穗的村民绕着本村的土地转圈,以祈求风调雨顾,五谷丰登。这些仪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也有所变化。八世纪后期宁玛派在西藏属兴盛时期,人们在庆祝望果节时带着一些宁玛派的色彩。从十四世纪开始格鲁派占据了各教派的领导地位,这一变化自然又影响到了望果节,人们背的经书、举的佛像都和格鲁派有关。
虽然人们对望果节起源的解释都是类似的,但从人们过望果节的仪式来看背着经书转田是最重要的内容。在藏历六月四日,也就是麦田即将变黄的时候,要举行一个仪式,人们称其为“曲果”(背经书转田)。曲果节是人们在那个落后的年代里,祈求老天赐给自己一个丰收年。对于天气变化莫测的高原来说,人们最担心的是洪涝、干旱、冰雹无情的袭击,辛苦了大半年的人们面对暴虐无情的冰雹常常表现的是无可奈何。因此,在六月四日这天一个骑白马的人拿着九宫八卦图沿着冰雹路(经常下冰雹的方向)走在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是咒师和几个骑着马的随从,骑马者一般会穿着黄缎子袍,头戴园形红穗的“索夏”(蒙古帽),背着经书的男女走在最后。到了一个指定的位置咒师停下来开始念他的咒经,其他人在骑白马人的带领下绕着田地转,有些地方也会到附近的寺庙去转,然后,大家会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野餐。
相对曲果节来讲望果节就要热闹许多。因为前者是人们对丰收的祈祷,而后者是对丰收的庆祝。就象前面提到的望果节没有确切的时间,大约都在藏历七月间,也就是庄稼完全成熟了。望果节一结束,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收割工作。也有一些地方是收割结束后再过望果节。对于农民来说丰收就意味着一切,所以,在农区望果节比藏区新年更重要、更隆重。人们在望果节前夕早早地选好了地方,搭起了帐篷。望果节这天一早一队穿着新衣的男子会骑着马绕着田地转上一圈。非常简单的仪式结束后,大家都集中在一个平地上进行赛马、射箭等比赛。赛马从简单的比赛开始,有马上拣哈达、马上射箭等一系列马术比赛。到了夜晚人们围在篝火旁,手拉着手跳起欢快的锅庄。在举行赛马比赛的同时,还会请来藏戏表演队,人们观赏着自己喜爱的藏戏表演。在这三天里大家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人们尽情地唱啊,跳啊,表达着自己辛苦大半年对丰收时的那种激动心情。
在去日喀则途经年木乡时,赶上了他们的望果节。7月的西藏,阳光灿烂,年木乡的“望果节”上藏民们载歌载舞,一派欢腾的景象。
我们随着转田祭神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转田队伍打头的是打扮成仙女的两个姑娘,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人们摇动着手中的彩箭(用于招来吉祥,祈望福运降临),队伍像一条游动的长龙向村外走去。这个村子共有几百户人家,每家虽然只抽出一人参加转田,但队伍看去就已经非常壮观了。
队伍先到一个小寺庙前举行祭祀仪式。寺庙前的广场上显得既庄重又热闹。这时有村民提着青稞酒向转田的人们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愿。这使气氛变得好似出征前为将士们壮行一般。汉子们从自己宽大的藏袍里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后,方才被允许通过。看到我们是远方来客,倒了好几大碗酒请我们每人饮尽。我不会饮酒,但不能拒绝,好在这青棵酒度数不大,我便作豪爽壮一饮而尽,招徕一阵掌声;可过一会儿我就晕乎了。
队伍围绕全村田地转圈,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地方,就必定是一片桑烟缭绕。此时,不管是在田间劳动的还是正在做着其它事情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面对转田的队伍高喊:“恰古修、央古修”。问陪同我们的达娃平措口号是什么意思,他说是“招财引福的意思”。似乎此时此刻,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招财引福的喜庆气氛中了。姑娘们不时地在路边采些油菜花、青稞穗和一些野花与吉祥彩箭一起握在手中,以此表达丰收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我看到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站着人,其中一户人家是一位老阿妈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达娃平措说,按习俗,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都要在屋顶上迎接,其意是迎接福气。
转田、祭神后,队伍又回到了村头寺庙旁,举行最后的宗教仪式后,能歌善舞的妇女们开始在村头的广场上高歌起舞,以此来表达与神同乐的感情。在无比欢快的气氛中,为期一天的望果节才算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我们也怀着喜悦的心情告别了年木乡的村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