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鱼吃大鱼讲的什么道理
如果不从道德上讲的话,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犹太商人在经营中常有此类事情发生。
纽约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徕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纽约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一个说“纽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纽约”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纽约”乃至大大的“全国”。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犹太商人在经营实业中也常常用蛇吞象的办法,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以达到垄断地位。
犹太商人能不断创造发明各种实业组织形式,得益于他们擅长借资本的运行来经营企业的特点。19世纪时,罗思柴尔德家族发展出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国际辛迪加;20世纪美国的犹太实业家发展出了投资银行;到20世纪60年代时,犹太实业家又在创造一种新的实业组织形式方面,站到了前列,这种新实业形式就是联合大企业。
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利润中心构成,其主旨是对各中心加以协同。与传统的控股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使被控公司原先闲置或使用不当的资产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资本增殖;二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不断组成新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发行新股票,通过股票的出售和买卖来赢利。
这两点共同表明,在联合大企业的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
市场渗透、收入增长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等生产经营方面,更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这种情况本身又意味着,联合大企业的兼并和盘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采取先向投资银行借贷,等出售股票之后再以筹集到的资金来支付贷款,进而再盘购企业,再扩大联合企业。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使一家小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吞并一个大公司。而联合大企业本身的存在首先决定依赖于这个循环过程的不断持续。
这种新型实业组织形式是美国犹太金融家和实业家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繁荣之中,证券市场极为活跃,而政府又采取相对来说较为放任的政策,从而给犹太实业家们实践这种“创造性资本经营的最高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发明这一新型实业形式的是一批犹太投资银行,如特克斯特隆公司、莱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弗里尔斯公司、洛布·罗兹公司,以及戈德曼·萨克斯公司;而在建设联合大企业中,则是林一特科姆一沃特公司、利斯科数据程序设备公司、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等一批犹太企业最为热情。其中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被认为是第一个联合大企业,其经营者路易斯·沃尔夫森被视作联合大企业之父,虽然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是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鼎盛时,包罗了造船、建筑、化工和发放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其销售总额最高达到5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沃尔夫森属于全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人为一年50万美元以上。
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大企业以其连续滚动的蛇吞象发展形式大行其道,许多地位确定的老企业,即使没有被接管,也惶惶不安,大有兵临城下之感。
然而,随着1969年证券市场崩溃,紧接着的经济衰退以及不那么放任的共和党上台,联合大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尼克松上台伊始,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采取针对所谓“犹太人与牛仔的勾结”的行动。
结果,两个月内,13家联合大企业的股票大跌,共损失了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不过,联合大企业并没有完全垮掉,只是它们的表现开始趋于稳健罢了。
在犹太实业家中,能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联合大企业的特点及其盛衰的,除了斯坦伯格的利斯科公司之外,也许就是伊利·布莱克及其联合商标公司了。
伊利·布莱克在20世60年代以“公司掠夺者”甚至“海盗”闻名美国商业界。因为他极擅长于对企业进行估价,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可这样一个天才的实业家却是半路出家的。
布莱克是一个犹太教法典学院(拉比学院)的毕业生,他随父母一起从波兰迁来美国,在长岛担任过3年拉比。以后,他觉得传教没有什么意思,便放弃了拉比的职位,转而去哥伦比亚商学院学习。
离开学校后,他在莱曼兄弟公司干过一段时间,管理罗森沃尔德家族的财产。此后,他买下了一个陷入困境的瓶盖制造公司,美国西尔一卡普公司。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规模极小而问题极大的公司”。布莱克对该公司进行了大改造,易名为AMK公司之后,便走上了盘购的道路。
不久,布莱克的这家资产仅为4000万美元的瓶盖制造公司开始“追求”另一家问题重重的公司——约翰·莫雷尔公司。这是一家肉食品罐头企业,规模为AMK公司的20倍,资产达8亿美元。
布莱克刚把约翰·莫雷尔公司连同它的种种问题一股脑儿塞入自己的皮包,转身又去追求一个历史悠久,以波士顿为基地的香蕉种植和运输公司——联合果品公司。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有几十万公顷的种植园,拥有自己的冷藏船队,共有37艘冷藏船,年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并不被人看好,只能算一种疲软的保本股票,因为公司的经营情况时好时坏,须凭自然或外国政治家的脾气而定。不过,这家公司有两个不为人注意的长处,一是它没有债务,二是它有1亿美元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正是这两点吸引了布莱克这个精明的估价人的眼光。
布莱克偶然从一家经纪行得到消息,该行早在2年前就曾以较高的价格向委托人推荐过联合果品公司的股票,而现在又在寻找对象把它盘出去。布莱克瞅准时机,马上采取行动,先将这些经纪人手上的股票买下来,抢先了一步。布莱克从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为首的银行集团借贷了3500万美元,以每股56美元,也就是比市场价高4美元的价格买进了73.32万股股票。这笔交易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历史上名列第三的大宗交易。
布莱克领先之后。希望不动干戈就把联合果品公司收购下来。但其他精明的人也看到了该公司有油水,结果导致了一场混战。几个月之内,3次投标出价,使股票的价格由每股50美元涨到了88美元。1968年正是60年代哄抬行情中兼并狂潮达到高峰的时候,布莱克以80美元到100美元的价格将可更换股票的债券和认股证书一揽子收进的交易,极有诱惑力。硝烟散尽,AMK成了胜利者,布莱克通过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又收进了36万多股股票。
布莱克把新组建的联合大企业命名为“联合商标公司”,这个食品加工综合企业,规模极为庞大,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经营情况却与此并不相称。
1969年股市崩溃和随后的经济衰退,打断了布莱克蛇吞象的连续作业,而连续的天灾人祸,则使其亏损不断上升。
1970年公司亏损200万美元,1971年为2400万美元,1972年和1973年还可以,收支扯平。1974年公司总收入为20亿美元,而亏损却达到了4360万。
联合果品公司接连遭受自然灾害:飓风毁坏了中美洲的许多水果作物:
干旱和欠收导致全球范围粮食紧缺,牛饲料价格也随之猛涨。更为糟糕的是,后来又遭遇了中南美洲7个国家效法欧佩克的打击。
这7个香蕉输出国为了冲抵自1973年以来因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赤字,联合决定对每箱40磅的香蕉课以50美分或1美元的出口税。实际征收这项税的只有3个国家,洪都拉斯是其中之一。洪都拉斯定下的税额是每箱50美分。
由于联合商标公司的香蕉有35%是在洪都拉斯生产的,每箱50美分,累积起来将达1500万美元之巨,这对联合商标公司来说,却是一笔大开销。
就在这时,洪都拉斯官方渠道又放出风声,说出于某种考虑,可以适当降低税额:如果联合商标公司另行支付500万美元,洪都拉斯总统就会减半征收。这样,公司可以少纳税750万美元。这是明目张胆的索贿。公司经过同洪都拉斯方面的谈判,商定支付250万美元的贿赂。随后,通过公司在欧洲的高级职员,将125万美元存入了一家瑞士银行的账户,同时答应将余款陆续存人。后来,布莱克因默许贿赂受到极大的压力,所以,余款再也没有送去。再往后,连送去的必要也没有了。飓风毁坏了洪都拉斯70%的香蕉林,造成公司的损失高达1950万美元。
严重的亏损迫使布莱克只好出卖子公司弥补赤字,联合商标公司的股票则跌到了4美元一股。这家总收入在2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在公众的眼里只值4000万美元。这时,行贿洪都拉斯总统的事又东窗事发。在这所有压力之下,布莱克垮了,这位因其道德心和事业心无法忍受失败与丑闻的实业家,终于在1975年2月3日从位于泛美大厦44层楼的办公室里,跳楼身亡。
布莱克的失败原因中有许多偶然因素,所以并不意味着联合大企业这种实业组织形式的必然失败。有人在1969年就评论过,布莱克的才能表现为“一个资产管理人,至于他能否区别香蕉树与盆栽棕榈,是完全不相干的”。
他的能力在于发现巨额价值,逐步加以控制,并使其进入运行,再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犹太商人总体上都表现出这样一种能力或素质。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企业的运行无非是资本的增值过程。所以企业的经营可以有多个层次,可以有技术有管理等等的层次,但最高的层次必然顺应资本增值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满足资本自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要求的金融或资产经营。这同样是一个需要灵感、需要直觉、需要创造力的领域。
如果说像布莱克这样不能区分香蕉树与盆栽棕榈的资产管理者有什么不足的话,那绝不是他们只懂金融,而是他们时常忘记自己只懂金融。
② 综合布线一线品牌有哪些
四家: 安普AMP Netconnect,康普Commscope,美国西蒙Siemon,泛达Panit
③ 万达电影股票正在辩论还有多久可以开
万达电影:监管排查“海外并购明星民企”风险万达电影大跌事件具体内容:万达多只债券现券收益率大幅走高。16万达01成交收益率达7.5%。15万达01债早盘价格一度跌逾2.3%。6月以来大连万达发行的债券成交量大增。有消息称,银监会于6月中旬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集团、复星、浙江罗森内里在内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排查对象多是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凶猛、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这些海外投资项目累计金额越来越大,引发了国内当局关注,并开始担心激进的海外投资最后是否会演变为金融层面的风险,因此,逐层启动了风险排查的监管行动。此消息导致今日公司股价被市场大幅抛售。公司为国内电影院线及影院行业龙头公司,主营业务为影院投资建设、院线电影发行、影院电影放映及相关衍生业务,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于电影票房收入、卖品收入以及广告收入。公司采取资产连结、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开展上述业务,影院所在物业全部采用租赁方式取得。二级市场走势:该股今日大幅下跌,资金出逃明显,短线注意风险。
④ 金融危机前,美国3大银行,5大投行的强项
金融债券银行都是他们的强项哈,这些都是资本世界的寡头,他们是做很多业务哈,所以都是强项哈,以下是这些公司的网址:
华旗http://www.citibank.com.cn/homepage/cn/cn_homepage.htm(大中华地区的)
摩根大通http://www.jpmorgan.com/
boa,https://www.bankofamerica.com/
高盛集团官方网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英文
高盛集团中国网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hkchina/ 中文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控股和被控股的关系:组成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于1860年,以J·皮尔庞特·摩根名字命名。创建之初,该公司只是一家个人经营的办事处,专门买卖外汇。尔后业务不断发展。1864年更名达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称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1895年改为J·P·摩根公司。该公司从早期开始,就同美国金融界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包揽美国对西欧的金融业务,大发其财。根据1933年银行法,摩根公司改为商业银行,把原来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交付给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后,摩根公司由合伙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经营信托业务。
美林:http://www.ml.com/index.asp?id=7695_15125_17454
其他的不清楚哈。
具体说下高盛,这几年和中国政府合作密切,以下是简介和发展历程:高盛集团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1]
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50亿美元。[2]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高盛公司的创立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 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盛的公开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一、公开发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气大伤。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今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二、公开发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开发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高盛的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但目前的行政总裁柯赛和前行政总裁怀特德都说较少的资本只会使公司能更好地决策,竞争对手也认为高盛并没有由于资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证券公司的行政总裁莱比说:“我希望能找到由于资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业务。”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 (而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目前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另一问题是高盛资本的成本。有两家外部机构,日本的住友银行和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在高盛投资了相当大的数目----1998年中期为 15亿美元,占总资本的23%。由于高盛税前利润的一大部分为这些外部股东占有,因此很难从留存收益中扩大资本,尤其是当股市不好时。以帐面值几倍的价格公开发行筹集的股本本应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础。”
三、公开发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 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
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
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 ,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 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 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⑤ 为什么说鹿岛撼动了日本股市
因为罗森便利店联动活动,出了鹿岛挂画,然后当天罗森股票涨了好多
⑥ 美国的电影公司有哪些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 Fox)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 (Warner Bros.)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迪斯尼(Disney)
梦工厂(DreamWorks)
⑦ 求一篇办公室文秘 实习小结(500字左右)
别人的,不知道能否帮到你
又到了该实习的季节了,不过因为工程师学院毕业了,今年上了商校,今年实习的公司也不一样了,今年实习是在安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AXA Investment Managers(安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一个投资管理公司,这个公司是安盛集团其中的一员,安盛集团(AXA GROUP)是全球第6大资产管理公司,是全球金融保障的领导者,早在1816年就已经在欧洲开展其保险业务。安盛集团总部位于法国,业务遍及全球,拥有5100万客户,11万位专业人士,管理资产超过1.06万亿欧元。
我所在的部门是IT for sales,职位是Business analyst,工作地点是在巴黎的金融中心La Défense安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部。目前实习进行了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收获也蛮多的,实习开始感觉的比较吃力,几天内恶补了关于各种基金的知识,怎么购买基金?选择什么样的基金?是追求收益比活期略高一点的“货币基金”?还是只投资债券市场的“债券基金”,或股票债券都投一些的“混合型基金”、还有几乎全部投资股票的“股票基金”……因为职位的需要,必须马上掌握一个基本投资公司的基本运作知识,还是公司主要的产品:安盛投资管理公司管理资产5080亿欧元(2010年3月31日),管理的基金800多个,主要可分为3个系列:安盛全球基金系列;安盛罗森伯格股票α信托系列;简单ETF系列。安盛全球基金系列,在过去3年中超过71%业绩排名前1/4及2/4;在过去5年内60%业绩排名前1/4及2/4。安盛罗森伯格股票α系列,在过去3年及5年中,均有近80%业绩超过前1/4及1/4;过去3年中,更有70%的品种为标普4星以上,85%为标普3星以上,可谓成绩斐然。这几周感觉好多了,可是月初到了。。每个月的月初是出基金业绩的时候,下周有的我忙了。
这个月了解了不少知识,对以前只在报纸上或课堂上知道的金融界有了不少切身的接触,感觉到那些每天早上经济报纸上发生的那些事离我们是多么的近,从金融角度看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所在的部门一共15个人,同事们都比较年轻,部门总管估计也就是30多岁,虽然很年轻,但是做事绝对雷厉风行,效率很高。通过和周围的同事的接触,我学到了不少工作方法用来提高工作效率,希望在剩下来的时间里,学到更多。
⑧ 美国骷髅会势力强大还是共济会强大
共济会比骷髅会厉害。
前者控制了人类50%以上的社会财富。
下面是两会的资料。
骷髅会,又称骷髅骨、优罗嘉俱乐部(The Eulogian Club)、死亡骑士团(The Order of Death),英文解释为:Skull and Bones, The Order of Death, The Order, Cooperation Star, The Eulogian Club, and Lodge 322, The Skulls。
骷髅会是美国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每年吸收15名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入会,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国总统以及多位联邦大法官和大学校长。一些人相信骷髅会长期控制着美国,并拥有不可告人的动机;然而也有许多记者调查后认为该组织与普通的大学学生社团并无不同,而且类似的秘密精英组织也存在于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
每年春天,在骷髅会的会所内,都会迎来15名大学三年级的新成员(Bonesmen, Knights of Eulogia, Boodle boys, GBdBs - Great Bones of the Boodle)。根据骷髅会创始人威廉·亨廷顿·罗素(William Huntington Russell, 1809-1885)制定的入会条件,被征选的会员必须符合一系列几乎苛刻的标准:首先要出身于美国东部的豪门世家,最好是从英国移民、带有贵族血统。其次还要受过良好的教育,中学阶段最好在贵族寄宿学校上过学。第三,要爱好体育,具有竞争精神,最好有军队服役经历。骷髅会的征选对象是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毕业那一年正好加入骷髅会。骷髅会在成立初期有种族和性别的限制,比如犹太人和黑人不能入会,女性也不能入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骷髅会只限吸收白人男性为会员的限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受到冲击。骷髅会终于在1991年允许耶鲁大学女生加入。
曾冒着生命危险对骷髅会进行报道并著有《坟墓的秘密》一书的美国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描述骷髅会:“骷髅会组织非常紧密,规模也不大。每年只有15人入会,这也就意味着在任何时间活着的骷髅会成员只有800人左右。尽管人数不多,但是这些人却掌握着非常大的权力。很多骷髅会成员都位居美国经济与政治权力金字塔的塔尖上。”
“那里确实像一个坟墓,没有窗,花岗岩的墙体让你看一眼就不会忘记。而我就曾住在这所建筑物的旁边,每天我几乎都要经过这里。一到举行入会仪式的时间,你就能够听到奇怪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喊声从那栋建筑中传出来。”曾调查过骷髅会的美国《纽约观察家》报专栏作家罗恩·罗森鲍姆这样写道。
精英谱
威廉·H·塔夫脱
威廉·H·塔夫脱(1878届会员) 1909年至1913年任美国第27任总统,1921年至1930年任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例既当过总统又当过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人),还是美国卡耐基协会的托管人。在他手中,“骷髅会”进入自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1888届会员)美国著名的战略家,“骷髅会”第一黄金时代的实施者。1911年至1913年任陆军部长。1928年至1929年任驻菲律宾总督。1929年至1933年任国务卿。在他从政的30多年间,为7位美国总统服务过,他们分别是西奥多·罗斯福、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加尔文·库林奇、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及杜鲁门等总统。史汀生简直是一个权力炙手可热的政坛不倒翁,在他的手中,“骷髅会”里的大家族正式开始了美国社会政商二元结构的开创,惠特尼家族(铁路和军火产业)、庞蒂家族(铁路和金融产业)以及哈里曼家族(铁路和金融产业)的势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和强化。
阿沃罗尔·哈里曼(1913届会员)美国早期著名的铁路家族哈里曼家族的主要成员,从二战期间美驻苏联大使,到美国国务院官员,再到越南战争停战谈判时美方首席谈判代表,阿沃罗尔·哈里曼任职颇多。
罗伯特·A·洛威特(1918届会员)曾担任美国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和国务卿,属“骷髅会”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大人物之一,把持美国政坛将近40年。
亨利·卢斯(1920届会员)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帝国的创建者,著名的“美国世纪”教条的鼓吹者。 亨利·P·达沃森(1920届会员)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主要的合作者和美国金融网络的幕后领军人物。
乔治·布什(1948届会员)即老布什,“骷髅会”中布什家族的主要成员,1988年至1992年的美国总统,儿子乔治·沃克·布什(1968届会员)是上任美国总统(第54届,第43任)。乔治·布什的父亲普雷斯科特·布什是(1917届会员),乔治·布什的叔叔乔治·赫尔伯特·布什也是“骷髅会”会员(1927届)。
骷髅会,美国最有权势的校友会,最有名的秘密社团。在这个社团中走出过3位美国总统,2位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几十位内阁成员,上百位参众两院议员,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更是骷髅会的天下。骷髅会的扩张甚至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该协会的“阴谋论”猜测。事实上骷髅会之于美国社会,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协会从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宗旨出发,试图奠定美国现代政治生活典型的政商二元结构。它十分形象地表明了美国社会权力核心的运行本质:那些定制美国国家政策和社会游戏规则的人,可能是一个保守的权力秩序捍卫组织,一个具有亚宗教性的新“骑士团”。事实上,骷髅会的宗旨之一就是要给美国精英分子们创造一个秘密的兄弟会,通过这个兄弟会形成的庞大互助网络,给成员一个“通向财富和权力的捷径”。自1832年成立以来,骷髅会的成员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论它,甚至从不向亲人承认自己是该组织的成员。按骷髅会的传统,如果有外人提到骷髅会,在场的骷髅会员应该马上离开房间,以免泄密。
协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只招收精英分子的原则,其创始人就是典型:拉塞尔出身于美国东部豪门,其所在家族操纵着19世纪美国最声名狼藉的商业之一―拉塞尔公司,该公司进行着世界上最大的鸦片走私活动。拉塞尔后来作为成绩最优秀的耶鲁1833年毕业生代表致告别词,后来成为康涅狄格州议会议员和州国民警卫队将军。
19世纪70年代,各协会之间达成了一个“选员日”的制度:在接近5月底的一个星期四下午,所有三年级学生都聚集到一个后来被称为老学院的地方等候各个协会的选拔,而骷髅会每次都是整个选拔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名穿黑西服的骷髅会成员从“墓地”出来,一路上一言不发。他默默地走进大三学生聚集的地方,很多大三学生因为紧张而脸色苍白。这个代表往往会假装接近某个人然后突然朝相反的方向转身,拍另一个人的肩膀,高声喊道:“回自己的房间去!”被选中的人会默默走回自己的房间,代表则一直跟在他后面。当四周没人的时候,便向他发出邀请:“骷髅会,接受还是拒绝?”当然,很少有人说“不”。因为公开的选拔制度容易让落选者感到耻辱,“选员日”于1953年在一片谴责声中被废止了。其后协会开始进入自己看中的候选人的宿舍去发出邀请,依然是一声大喊:“骷髅会,接受还是拒绝?”。被选中的15名新会员会在不久的时候举行一个入会仪式,其过程大致如下:新会员到达“坟墓”门口敲门三下后,门就开了,立即有老会员用头巾蒙住他的头,把他带到“萤火虫房间”。随后新会员被送到迎新会举行的地方――322房。进入房间里,早有一群“骑士”等候,所有人戴着面具,穿着不同服装,各自扮成“恶魔”、“唐·吉诃德”、“教皇”等等,其中教皇一只脚穿着印有字母的白拖鞋,踩在一个石制骷髅头上。新会员一个个地被带进322房间,他们会被要求按照一些指令行事,比如重复念保密誓言,吻教皇的脚,喝下盛在骷髅头里的“血”。最后,新会员被推倒在“唐-吉诃德”面前,喧哗停止。“唐-吉诃德”用剑轻拍新会员的左肩说:“根据我们的命令,我封你为‘雄辩女神的骑士’”。这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它代表了又一个“骷髅”的诞生。
布什家族
布什家族中的许多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加入“骷髅会”最早的要属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普雷斯科特是耶鲁大学1917级的学生。加入“骷髅会”后的他如有神助,后来成为参议员。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是耶鲁大学1948级的学生,也是“骷髅会”成员。老布什后来入主白宫,成为美国总统。据说 “骷髅会”因此曾一度在其总部的高墙上挂上了老布什的巨幅画像,以激励后进者向他学习。
1947年新入会成员,左6是布什
布什家族中至少有9位成员是“骷髅会”成员,其中包括小布什的两位叔叔。小布什是耶鲁大学1968级的学生,在其家族的影响下也加入该社团。尽管布什在公开场合从未提及曾加入过什么兄弟会组织,但却在其自传里坦承了这一事实。布什承认,上大学一年级后他同寝室的4位同学都加入了同学会,这些同学会里的兄弟后来成了他终生的朋友。但布什本人对于“骷髅会”的内情讳莫如深,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小布什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开始从商,但是从商之初并不顺利,借助“骷髅会”其他成员的鼎力相助,他才在从商生涯中一次次绝处逢生。可以说,没有“骷髅会”的帮助,就没有布什的今天。1983年,小布什在其他“骷髅会”成员的帮助下重开已经失败的阿布斯托公司,将之改名为布什勘探公司。但这不过是又一次新的失败而已。这一次拯救布什的也是“骷髅会”的成员。德威特的光谱公司买下了布什勘探公司,并任命布什为公司顾问,让他享受与在阿布斯托同样的7.5万美元的薪水,同时还拥有价值160万美元的股票。两年后,光谱公司陷入一笔300万美元的债务中。这次是艾伦·夸什拯救了布什。夸什的哈肯能源公司在1986年以2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光谱公司。
布什的生命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篇章。哈肯是个前途十分看好的公司,甚至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是它的投资者之一。除了给布什20万的股份,哈肯还聘其为顾问,付给他先是8万年薪,随后又涨到12万美元。此外公司还给他大量的认股权和18万美元的贷款。1990年,哈肯公司倒闭,巧合的是,布什在公司倒闭前,刚刚卖掉了手中持有的2/3股票,并从股票抛售中赚取了83.6 万美元。他用这笔钱,再加上“骷髅会”兄弟帮忙集资,买下了得克萨斯巡警棒球队,然后再以高价转卖出去。此时,布什的资产超过了400万美元。经济上的富足使得他能够在政治上全力以赴。1994年,布什赢得了得克萨斯州州长选举,从此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在后来竞选总统时,布什更是得到了会友们的全力支持。
利益集团
塔夫脱家族早期美国鸦片大王,政治世家
惠特尼家族 美国著名的铁路和军火大亨
布什家族美国石油和军火商集团代言人
庞蒂家族 美国著名的铁路和金融大亨
哈里曼家族美国铁路大王,著名的铁路和金融大亨
洛德家族 美国化工巨头之一
菲尔浦斯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美国老牌金融巨头,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古德伊尔家族
佩恩家族
共济会资料
共济会,字面之意为“自由石匠”(英语:Free-Mason)全称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是一种带宗教色彩的兄弟会组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秘密组织,他们自称宣扬博爱和慈善思想,以及美德精神,追求人类生存意义。世界上众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都是共济会成员。其起源目前并没有确定的说法。根据其公式文献《共济会宪章》,共济会标志,传说1701年写成,出版于1723年)第一部《历史篇》的解释,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成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他们自称为该隐的后人,通晓天地自然以及宇宙的奥秘。
共济会,也称美生会。中文“共济会”一词取其组织性质。其会员被称为“美生"(英语:Mason,原意为石匠),这也是中文美生会的来源。而中国美生会则被称为“兄弟”
从共济会诞生之初,质疑和反对之声便不绝于耳,最著名的便是天主教会与共济会的世纪战争,罗马教皇高举反共济会的旗帜两百多年,直到今天。最初的阴谋质疑来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共济会被怀疑支持了推翻君主制的运动。到了19世纪中期,摩根事件(Morgan affair)引发了美国的反共济会运动(Anti-Masonry)。 最早将共济会与犹太人联系在一起的是20世纪初俄国出版的《锡安长老会纪要》。
著名会员编辑
由于其秘密组织的性质,一些会员从没有公开过他们的会员身份,但另一些会员选择了公开他们的身份。
可以确认这些会员身份的证明包括共济会会所(英语:Lodge)和总会所(英语:Grand Lodge)的文件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件。
孟德斯鸠、伏尔泰、维克多·雨果、歌德、海顿、萨德侯爵、莫扎特、贝多芬、腓特烈大帝、拉法耶特侯爵、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约翰·埃德加·胡佛、马克·吐温、阿瑟·柯南·道尔、加里波第、穆斯塔法·凯末尔、温斯顿·丘吉尔、巴兹·奥尔德林、本杰明·富兰克林、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严家淦、蒋纬国、李嘉诚、莫逖拉尔·尼赫鲁、麦克阿瑟等
阴谋指责
阴谋论者认为共济会与新世界秩序有关,特别是那些自称“光明会”会员的人。有些人甚至指称共济会是个玄秘组织。由于共济会行事神秘低调,可能因此引发诸多流言,然而事实上共济会会员在社会上受人敬重,而且耗费许多时间与金钱参加慈善活动。共济会除了有趣的握手方式之外,还有不为人知的内幕。共济会遍布全球,会员来自社会各行业各阶层。
此外,近代西方史上著名的阴谋论也是源自对共济会阴谋的指控。1786年,德国出现了一本书,名叫《世界政治体系揭秘》(Enthüllungen des Systems der Weltb rger-Politik),书的作者Ernst August von Göch-hausen(1740–1824)是魏玛市政府官员,他声称共济会、光明会(Illuminati)和耶稣会士(Jesuits)在秘密策划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以建立世界政府。三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王室被推翻,国王被处死,似乎验证了书中的预言。1797年,大革命中逃到英国的法国耶稣会士奥古斯丁·巴朗(Augustin Barruel)出版了《雅各宾主义历史回忆录》(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Jacobinisme),提到秘密的地下社团组织对大革命的操纵,以及对教会的打击。同年苏格兰物理学家约翰·罗伯逊(John Robison)也发表了《共济会、光明会和读书会阴谋推翻欧洲政府和教会的证据》(Proofs of a Conspiracy against all the Religio-ns and G-overnments of Europe, carried on in the secret meetings of Freemasons, Illuminati and Reading Soc-ieties),提出了大革命源自共济会的计划。此后这种理论广泛传播,尤其为教会大力宣传,认为共济会阴谋推翻教会和各国皇室,取而代之以民主、自由和宗教宽容的社会体制。这些在当时看作阴谋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不过是简单的历史事实。
到了19世纪中期,摩根事件(Morgan affair)引发了美国的反共济会运动(Anti-Masonry)。威廉·摩根(William Morgan)是一名砖瓦匠,他在纽约加入了共济会,然而由于不能升级心怀怨恨,他宣称要在当地报纸上将共济会的秘仪公开。这种背叛行为激怒了共济会,不久当地报社被纵火,摩根也因被告发拖欠大笔债务而入狱。1826年11月11日,一个声称是摩根朋友的人到警察局将摩根保释,并将他带走,从此便杳无踪迹。摩根的失踪使得事件迅速激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抗议共济会的运动中来。由于大多数银行家、法官、富商和政客都是共济会成员,这加重了底层民众的不安和忧虑。纽约民众开始集会号召禁止共济会员进入政府系统,运动很快与反杰克逊总统(anti-Jackson)政治运动结合起来,因为他也是共济会员。他们建立了反共济会党(Anti-Maso-nic political party),并在1828和1832年推选了总统候选人。由于缺乏支持,这个政党不久就消亡了。
最早将共济会与犹太人联系在一起的是20世纪初俄国出版的《锡安长老会纪要》(Протоколы сионских мудрецов)。内容是一群所谓的犹太锡安长老阴谋夺取世界政权控制全人类的秘密会议纪要。这是至今为止反共济会和反犹运动中最为重要的文献,是当今几乎所有阴谋理论的始祖文件。[5]
1903年8月27到9月7日圣彼得堡的旗帜报Znamya(Знамя)连载了一系列文章,题目叫做《犹太人控制世界的计划》。而报中称这份文件的原题叫做《共济会与锡安长老会世界联盟会议纪要》(The Protocols of the Sessions of the World Alliance of Freemasons and of the Sages of Zion)。该《纪要》虽第一次被印刷并且流传到公众是在1903年,实际上开始撰写则是最少在18世纪中叶早于法国革命, 并不是说1903年才被撰写。
1905年,俄国神学家瑟尔基·尼路斯(Sergei Alexandrovich Nilus)的《渺小中的伟大,即将到来的反基督政治可能性。一个东正教信徒的笔记》(The Great within the Small and Antichrist, an Imminent Political Possibility. Notes of an Orthodox Believer)一书中,将其编入最后一章作为该书的第二版发表,并宣称这本草案来自1897年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锡安主义者大会(First Zionist Congress)。新上任的俄国首相斯托雷平(Pyotr Arkadyevich Stolypin)为此成立了一个秘密调查委员会,认为文件内容最早来自1897至1898年巴黎的反犹团体。然而至今并未发现原稿。由于材料来源不明,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查禁了这本书。然而1906年锡安长老草案的单行本在圣彼得堡被俄罗斯人民联盟(Union of the Russian People)以《人类的敌人》为题出版,并且迅速在俄国传播开。
犹太阴谋
最早将犹太人与共济会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本出版于1905年的反犹主义著作《锡安长老会纪要》内容是一群所谓的犹太锡安长老阴谋夺取世界政权控制全人类的秘密会议纪要。这是至今为止反共济会和反犹运动中最为重要的文献,是当今几乎所有阴谋理论的始祖文件。
后来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查禁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当时欧洲反犹主义的兴盛,这本书在一战前的欧洲广为流传。虽然1921年纽约《时代》杂志刊出了一系列文章,具体分析了这本书,指出其中一些片断来自1864年法国讽刺小说家Maurice Joly创作的讽刺小说《马基雅维利与孟德斯鸠对话录》,而此后也有众多专家学者将其鉴定为伪作,但是并未阻止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它似乎成功预言了世界范围的革命浪潮、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2]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后,纳粹党将共济会看作犹太人阴谋统治世界的秘密组织,1935年8月17日,二战时德国占领区的所有共济会所都被取缔,成员遭到逮捕并被作为政治犯送往集中营,据称有将近十万共济会员在此时被消灭。同时纳粹德国在占领区开始大规模宣传共济会和犹太人的阴谋。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希特勒是欧洲共济会的一员,而二战也正是共济会高层示意希特勒进行的,以获得更多的世界控制权,也正是此事造成了之后欧洲共济会与美洲共济会的阶级分立,而希特勒本人成为共济会战争的牺牲品。
在反对共济会的穆斯林里面,也认为共济会帮助了犹太人以色列复国。[6]
控制金融
很多为我们熟知的名流如歌德、马克.吐温、莫扎特、孟德斯鸠、歌德、海顿、萨德侯爵、莫扎特、菲特烈大帝、柯南道尔、加里波第等无不是共济会成员。在美国建国时,签署《独立宣言》的56位美国开国元勋中有53位是共济会会员。历任美国总统中从华盛顿开始,只有被暗杀了的林肯和肯尼迪不是共济会会员。英国王室里的共济会会员比例也很惊人,乔治三、四、六世,爱德华七、八世等等统统都是,查尔斯和戴安娜是新世纪(New Age) 会员,而新世纪正是共济会的一个小派别。[6]
英国共济会于1753年分裂为古典派和近代派,双方长期对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在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的共济会迅速丧失其社会改革的锐意和先驱性。而共济会给英国带来的另一大负面影响则是丧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北美独立运动的先驱者几乎全部都是共济会会员。时至今日,全球已有四十多个共济会分会,共济会的会员大约有600万名,其中英国约100万、美国约400万、法国约7万。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共济会是支配世界的阴谋组织。从法国革命、美国独立,到俄罗斯革命、以色列复国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由共济会促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也很流行共济会世界战略的说法。多数的历史学家也证明了共济会会员曾在这些事件中活跃过。
支撑现代共济会运营是一个名为路西弗的基金会(Lucis Trust),座落在纽约市联合国广场第666号,成立于1922年,早先的名称是Lucifer Trust,该组织至今还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常驻机构。路西弗(Lucifer)正是撒旦背叛上帝之前的名字,意为“明亮之星”。而在幕后支配路西弗基金会的主人正是世界金融界的主宰——罗斯柴尔德家族。(事实上有证据显示,共济会和撒旦教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共济会就是撒旦崇拜者的世俗性政治组织。不过他们崇拜的撒旦并不是我们印象里被过分”妖魔化“的那个魔鬼。关于共济会和撒旦教的相关秘密,将随后为大家详细讲解。 - 编者注)
世界金融历史上最着名的法兰克福犹太家族 --- 罗斯切尔德(Rothschild)家族,是现代国际金融史上最神秘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家族。十九世纪中叶,英、法、德、奥、意等欧洲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发行大权均落入了罗斯切尔德家族控制之中。在控制住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开始把触角伸向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开始全面部署控制美国的计划。在金融业,罗斯切尔德家族一手扶持了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司的创建,在工业界有洛克菲勒,资料显示这些大鳄的背后无不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的资产在运作,J.P摩根、及老约翰.洛克菲勒等无不是在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巨额资助下才壮大起来的!
共济会与美国金融霸权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美联储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中央银行,政府在美联储占有的股份是零,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不像英国的私人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政府还始终保持20%的股份)。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美国将中央银行称为“美联储”也颇有一段来历。由于18世纪末期中央银行的名称始终与英国的国际银行家阴谋联系过紧,因此美联储的总设计师保罗.沃伯格用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称来遮人耳目。实际控制美联储的是与共济会关系密切的私人银行。美联储的股东结构比较隐秘,其八大股东列名如下[7] :
1.柏林和伦敦的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银行
2.巴黎的Lazard兄弟银行
3.意大利的以色列摩西Seif银行
4.纽约的Lehman兄弟银行
5.纽约的Kuhn,Loed银行
6.纽约的Chase Manhattan银行
7.纽约的Goldman,suchs银行
8.阿姆斯特丹的Warburg银行
另有近300股东,且多有亲属关系。[7] 其中家族势力最大的是洛克菲勒家族。他们都是共济会的成员。共济会操控的以华尔街为主的国际游资自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扫荡了日本、拉美、东南亚及俄罗斯,由于共济会的进攻武器美元是当今世界结算货币,因此国际游资缕缕得手。
⑨ 万达电影股票为什么会下跌的最新相关信息
万达电影:监管排查“海外并购明星民企”风险 万达电影大跌
事件具体内容:万达多只债券现券收益率大幅走高。16万达01成交收益率达7.5%。15万达01债早盘价格一度跌逾2.3%。6月以来大连万达发行的债券成交量大增。有消息称,银监会于6月中旬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集团、复星、浙江罗森内里在内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排查对象多是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凶猛、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这些海外投资项目累计金额越来越大,引发了国内当局关注,并开始担心激进的海外投资最后是否会演变为金融层面的风险,因此,逐层启动了风险排查的监管行动。此消息导致今日公司股价被市场大幅抛售。
公司为国内电影院线及影院行业龙头公司,主营业务为影院投资建设、院线电影发行、影院电影放映及相关衍生业务,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于电影票房收入、卖品收入以及广告收入。公司采取资产连结、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开展上述业务,影院所在物业全部采用租赁方式取得。
二级市场走势:该股今日大幅下跌,资金出逃明显,短线注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