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要考虑成分股红利的因素、借贷资金成本差异的因素、交易成 本的因素等。这些会造成股指期货价格围绕着股票指数存在一个无套利 带,也就是只有当股指期货价格突破这个无套利带的时候才能进行套利 操作。即使是真的突破了无套利带,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要套 利的话,需要买卖一篮子指数对应的成分股,如果成分股数量较多,一般采用一个较小篮子的股票来降低交易成本,但这也会带来跟踪误差的 问题。如果期货低估时,要卖空现货成本较高。
期货买卖需要支付保证 金,特别是价格不利变动时需要追加保证金等。因此在实践中,股指期 货套利是机构的专利,一般个人投资者很难去直接套利。对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之间、股指期货不同合约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进行套利的交易行为。股指期货合约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和约,期货指数与现货指数(沪深300)维持一定的动态联系。但是,有时期货指数与现货指数会产生偏离,当这种偏离超出一定的范围时(无套利定价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就会产生套利机会。投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和相对应的一揽子股票的交易策略,以谋求从期货、现货市场同一组股票存在的价格差异中获取利润。跨期套利:利用股指期货不同月份合约之间的价格差价进行相反交易,从中获利。跨市套利:套利者在两个交易所对两种类似的期货合约同时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跨品种套利:利用两种不同、具有相互替代性或受到同一供求因素影响的品种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
㈡ 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与跨期套利的特点有哪些
无alpha策略的情况下,完全跟踪沪深300指数 也就是tracking error可以做的很小 按照点数计算可以低于0.2个点 就是小于IF的波动最小区间
交易成本最大的地方在印花税,千一,还有冲击成本,因为要迅速的扫单购入股票组合,为了防止时间上的风险暴露,基本就是现价对手价在扫,有什么价 拿什么价(基本可以做到几秒钟完成所有交易)。交易成本按照点数计算的话 大概是8/9个点一手(对应股指期货一手)
套利区间 纯粹的无alpha的 完全复制沪深300的套利区间 基本就是 IF股指和CSI300的指数的spread,随便弄个交易软件 拉一拉就看到了。套利区间在市场资金紧张或者市场波动大的时候会有。比如上次光大出事的当天 价差就拉大了很多。属于开着机器交易系统挂上 不用管 躺着都可以赚钱的。
现货拟合好不好 这个不是重点,拟合可以拟合的非常好。
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组合,拟合的会更好。因为对应的股指期货的手术多,资金量大,股票组合精度高(因为股票只能100股为精度 有的时候会出现算出来需要买150股的情况)。
融资融券原来不太做 虽然账户都基本开了 不过不太做的原因是成本高 不划算。每日持仓成本就将近一个点了。转融通上线之前我就不在大陆了。所以上线以后也就没关注。
再说点技术方面的吧。纯粹的 跟踪指数 做完全期现套的 技术难度其实不算高。
有潜在空间的是 被炒了很多很多的alpha策略 寻找alpha因子
就是通过 各种条件来进行筛选股票 比如说 行业的alpha因子 把股票组合当中的某些行业的占比调高 某些行业的占比调低 然后再输出新的组合。这是一类方向 不过基本上持仓时间会久一些。
还有一类方向是做纯粹spread的arbitrage的。就是调节组合 进而使得组合的波动增大,持仓不久,但是能够比纯粹期限套 拉大 spread 配合一定的杠杆 进而获利。
其实两者都是以一定的风险暴露来换得超额收益的。只是相比普通公募基金的手段可以更加灵活。
㈢ 股指期货套利策略有哪些
1、跨期套利
投机者在同一市场利用同一种商品不同交割期之间的价格差距的变化,买进某一交割月份期货合约的同时,卖出另一交割月份的同类期货合约以谋取利润的活动。
2、跨市套利
投机者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交易所的期货价格的不同,在两个交易所同时买进和卖出期货合约以谋取利润的活动。
3、跨品种套利
所谓跨商品套利,是指利用两种不同的、但是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期货价格的差异进行套利,即买进(卖出)某一交割月份某一商品的期货合约,而同时卖出(买入)另一种相同交割月份、另一关联商品的期货合约。
㈣ ETF与股票之间究竟如何实现互换套利
以50ETF举例:
这个是可交易型指数基金,对应的是相应的指数的成分股,基金经理按照成分股的权重,买入篮子股票,然后分成若干份基金份额供大家买卖。
当此基金的价格高于对应成分股的价格1%以上时,套利机会出现,此时大家可以买入这些成分股,换取基金份额,然后已基金价格卖出,这是的差价就是实现的盈利!
当此基金的价格低于一篮子股票的价格1%以上时,此时反向套利的机会出现,大家买入基金,然后和基金公司换取一篮子股票,再在市场卖出股票,实现了盈利。
以上就是ETF套利的两种方法,不知有没有说明白,谢谢!
㈤ 股指期货如何对冲股市,具体如何操作
股指期货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对冲性操作和趋势操作。特别是对冲操作,更成为机构投资者应用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对冲操作效果和效率的关联关系、关联系数方面的研究作一探讨。
一、对冲的概念
对冲作为股指期货应用的一种策略,分为防御性对冲、主动性对冲和综合性对冲。防御性对冲又叫被动性对冲,是把对冲操作作为一种避险措施来使用,目的是保护现货利益,规避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完全套期保值和留有敞口风险的不完全套期保值。主动性对冲,是把收益最大化或效率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对冲策略。主要包括套利策略和系统性投机策略。综合性对冲又称混合性对冲,是上述策略的综合运用,比如把股指期货的综合功用融合进股票组合中,形成包含股指期货的组合投资策略,把股指期货策略当作风险控制器和效率放大器,从而使得夏普比率最大化,来实现不同时期、不同市场背景下的综合效果。
二、关联和系数
研究对冲基本策略,首先要着重研判关联。股票组合,标的指数,期货指数客观上形成一个三维关联关系。在这个三维体系中,研究方向是两组关联关系。即单品种(包括股票组合)和标的指数的关联,现货指数和期货指数的关联。研究重点是标的指数,因为其“一肩挑两头”。
(一)股票组合(包括单品种)和标的指数的关联
股指期货标的物有别于商品期货标的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可完全复制性。商品现货可以完全复制标准仓单,只要按照标准仓单的要求去生成,二者不仅可以消灭质量离差而且可以消灭价格离差。股票组合与股指之间的离差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某指数基金严格按照沪深300指数的构成比例去组建这个组合,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复制”,因为沪深300指数以分级靠档派许加权法计算的权重比例,每个撮合节都在变,是个序列变量。所以只能做到“逼近”,比如跟踪指数的ETF基金。机构投资组合的品种中通常包括沪深300成分股之外的股票,收益率离差就更难以避免了。这个特征可以派生出两个概念:第一,商品期货对冲操作的目标是价格风险,而股指期货对冲的目标是价格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第二,由于股指期货的现货价格形成于证券市场,是集中交易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动态性和唯一性,因此更方便于建立数学模型来研判他们之间的关联系数。而关联系数就是对冲纽带中的第一个环节。股票组合和标的指数的关联可以用三个指标做定量化研究:撬动系数、贝塔系数、样本误差系数。
1.撬动系数。
单品种和指数的关联研究一般有两个实现途径:一是动因分析,二是常态(现象)分析。动因分析主要着眼于股指的波动构成因素和反作用,常态分析主要着眼于通常状态下的关联程度的概念。动因分析是主动性对冲的关键,常态分析是防卫性对冲的要点。撬动系数是动因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
沪深300指数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成分股的总调整市值/基期×1000,其中,总调整市值=∑(市价×样本股调整股本数)。可见影响指数波动的直接动因是成分个股波动。我们把这种对造成指数波动的直接影响力进行解析称为动因分析。根据沪深300指数的形成机制,可以逆运算撬动系数,表达式为:撬动系数=(市价×样本股调整股本数)×指数市价/∑(市价×样本股调整股本数)。
撬动系数是一个构成沪深300指数成分的重要性程度对比指标,是该品种或者股票组合收益率占指数收益率的百分比,静态意义是在某一时间尺度,我们对其他品种做静止替代,该品种或组合收益率波动1%对沪深300指数撬动多少个点,也可以表达为撬动幅度,即该品种或组合收益率波动1%对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撬动的百分比。此系数可以用来分析指数的历史波动,也可以通过因素解析研判和预测指数未来的波动
㈥ 目前,股指期货套利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套利是指利用同一资产在价格上的差异,低买高卖并获取利润的投资行为。一般来说,套利是无风险的,或者是低风险的投资行为。与股指期货有关的套利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期现套利、跨期套利、结算日套利和阿尔法套利。
股指期货上市以后必将带来很多套利机会,投资者在把握这些套利机会的同时也要区别它们的风险收益特征。结算日套利是风险最小的一种套利方式,但它出现的几率非常低,每次套利的收益率很少,可供套利的资金容量也较少。
股指期货上市初期,预计期现套利每笔收益率为1%至2%,随着股指期货市场逐渐达到均衡,期现套利可能只会伴随重大事件的发生才会出现。考虑到冲击成本,采用股票组合构建现货头寸的期现套利单笔资金规模宜控制在3亿元以内,而运用指数基金复制指数的期现套利单笔资金规模最好控制在500万元以内。
股指期货套利的方法:
1、结算日套利
2、期现套利
3、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因为存在一个转换成期现套利,存在一个弥补损失的机制,风险略高于期现套利。考虑到合约间跨期的时间较长,预计上市初期存在3%至5%单笔盈利的跨期套利机会。
4、阿尔法套利:
它在套利中属于典型的高收益、高风险套利方式。此种套利仅适合有能力挑选出具有稳定阿尔法证券产品的投资者,投资者在做阿尔法套利的时候应该与市场驱动因子监测体系结合起来分析。
阿尔法套利因其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有可能在股指期货市场回归均衡,低风险套利机会减少的时候成为主流套利方式。总而言之,投资者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套利方式,提升单位收益。
㈦ 股指期货套利是什么
对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之间、股指期货不同合约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进行套利的交易行为。股指期货合约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和约,期货指数与现货指数(沪深300)维持一定的动态联系。但是,有时期货指数与现货指数会产生偏离,当这种偏离超出一定的范围时(无套利定价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就会产生套利机会。
利用期指与现指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进行套利的交易行为叫无风险套利(Arbitrage)
利用期货合约价格之间不合理关系进行套利交易的称为价差交易(Spread Trading)
二、无风险套利
指投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和相对应的一揽子股票的交易策略,以谋求从期货、现货市场同一组股票存在的价格差异中获取利润。
1、当期货实际价格大于理论价格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买入指数中的成分股组合,以此获得无风险套利收益
2、当期货实际价格低于理论价格时,买入股指期货合约,卖出指数中的成分股组合,以此获得无风险套利收益。
三、价差交易
套利是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进行交易,而价差交易都在期货市场上进行。
跨期套利:利用股指期货不同月份合约之间的价格差价进行相反交易,从中获利。
跨市套利:套利者在两个交易所对两种类似的期货合约同时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
跨品种套利:利用两种不同、具有相互替代性或受到同一供求因素影响的品种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
㈧ 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与跨期套利都有什么特点
期现套利是指某种期货合约,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在价格上出现差距,从而利用两个市场的价格差距,低买高卖而获利。理论上,期货价格是商品未来的价格,现货价格是商品目前的价格,按照经济学上的同一价格理论,两者间的差距。
即“基差”(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应该等于该商品的持有成本。一旦基差与持有成本偏离较大,就出现了期现套利的机会。
期货价格要高出现货价格,并且超过用于交割的各项成本,如运输成本、质检成本、仓储成本、开具发票所增加的成本等等。 期现套利主要包括正向买进期现套利和反向买进期现套利两种。
(8)股指期货与股票组合互转套利策略扩展阅读:
期现套利交易不仅面临着风险,而且有时风险甚至很大。主要的风险包括:
(1)现货组合的跟踪误差风险;
(2)现货头寸和期货头寸的构建与平仓面临着流动性风险;
(3)追加保证金的风险;
(4)股利不确定性和股指期货定价模型是否有效的风险。
由于面临这些风险,在考虑风险之后的套利收益率如果高于其他投资交易机会,那么期现套利活动才可能发生。因此,套利所面临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率将影响套利活动的效率和期现价差的偏离程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期现套利
㈨ 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互动形势下的操盘策略(求!!!!!好的话追加分)
股指期货将使得中国股市在层次结构、投资者结构、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
1:A股首次确立“完整市场”
4月8日,股指期货启动仪式牵引着市场人士的目光。金鹏期货董事长常青对记者表示,“从启动仪式的高规格看,股指期货的推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预示着这一崭新产品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北京一些券商和期货机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由于股指期货的推出,A股将首次确立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股市。”
环视全球成熟的资本市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应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风险管理市场,一级市场也就是股票发行市场,以实现筹资;二级市场也就是股票交易市场,以实现资产定价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风险管理市场也就是股指期货市场,以实现股市风险的分割、转移和再分配。这三个市场有机协调、相伴共生、功能互补,全球大多数股票市场都是由这三个市场组成。股指期货市场以期货交易方式复制了现货交易,犹如给原本单轨运行的股票市场又铺了另一条轨道,对维护股市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只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市场单边运行,交易手段单一,缺乏股指期货等对冲平衡机制,各类投资者只能通过高抛低吸、追涨杀跌来盈利,波段操作盛行,“投资策略同质化、长期资金短期化、机构操作散户化”的倾向明显,导致股市频繁换手、估值不稳、宽幅震荡、超涨超跌。
中信证券在最新的专题研究中指出,A股市场发展到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显得相当必要。这有助于改变目前的“单边市”,抑制市场的非理性上涨和下跌。在股市非理性上涨时,投资者的看空预期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实现,起到平抑股价的作用;在股市下跌时,将原本直接抛售股票、用脚投票的被动避险,变为买入期货、积极保值的主动避险,降低对股市的冲击影响;到了股市超跌时,又能通过期货市场做多给予市场支撑。这种内在制衡机制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提高市场弹性,使市场能够在日常波动中,释放和化解风险,实现大盘均衡稳定。
“推出股指期货,有助于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创新,这使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趋于完善和丰富。”长城伟业期货总经理袁小文表示,作为基础性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的上市将加速金融创新步伐,以后将有很多基于股指期货的投资产品陆续推出,如保本型产品、绝对收益型产品、合成指数基金、收益挂钩产品等风格各异的不同产品系列,不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股指期货的推出,也引起国际业界对中国股市未来功能的预期。
德意志银行全球分析师高登表示,“从今年开始,中国股市的功能会从单一和单向的企业融资,向全方位优化配置社会金融资源的方向复归,向调节社会资金流向、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方向复归,向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利用市场化方式调节财富分配的方向复归。”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股市目前规模巨大,有效账户已超过1.2亿户,影响人口很广,加上老百姓的“养命钱”社保基金也早已入市,这需要一个风险管理工具规避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有鉴于此,股指期货在目前推出,才有了其标志性意义。
2:投资者结构将快速分化
市场预期,股指期货的推出还将意味着投资者结构将快速分化。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表示,“按照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目前只有少数有条件的人能够游走于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大部分人只能参考股指期货的动向在现货市场进行操作。”
据了解,美国在1982年推出股指期货后,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呈现加速度。机构投资者逐步代替个人投资者成为主导,其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2年的63%。而香港市场更是机构独大,个人投资者比例较低。近20年来,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美国和香港市场的共同点是市场、个股的波动相对小,个股交易活跃性低。
国内A股的二级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之前,个人投资者绝对主导。第二阶段,2004—2007年,机构投资者迅速壮大,2005年基金一度占流通市值比重高达43%,价值投资大行其道。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2009年流通市值在指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突然暴涨,根据测算,当年新增的流通市值就高达5.96万亿,占到流通市值的40%。
国际市场的历程表明,机构投资者的机会就在于股指期货出来之后,有一个对冲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另外一个股指期货的高风险性也使得一些个人投资者规避三舍,这就给了机构投资者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机构投资者在初期肯定也有一个市场流动性是逐步参与的过程。
“机构投资者也可能会因为流动性不太好,参与的力度可能开始不够大,但是随着过程的逐渐深入,应该会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所以这个过程不会很长。”野村证券分析师刘聪表示。
机构表示,股指期货推出后,会让各类机构投资者陆续加入这个市场。未来三年,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份额会上升到50%。
对于投资者结构的未来变化,市场人士同时表示,股指期货有两面性,有为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一面。尤其当社保基金之类的机构通过合适途径参与其间,有为一般老百姓增加社会保障财富的一面。也有在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被金融大鳄用于高杠杆投机、掠夺社会财富的一面。为此,完善制度,从严执法,就不只是市场问题了,更与社会公平、公正高度相关。
3:股市驱动力将有结构性变化
“中国股市将逐步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力和政策力并驱的动力结构,股指期货将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德意志银行全球分析师高登表示。
近20年A股的发展轨迹表明,政策调控历来与中国股市相伴而行,政策因素明显影响了国内股市的运行规律。同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和1994年以后。以上海市场为例,在1994年以前,股市设立之初波动幅度相当大,而且不规则。
1994年以后,股市明显呈一个上升通道,1994年以后的几次政策集中出台期造成了股指一直在这一上升通道内运行。而且“519行情”的启动也正处于上证指数的关键点位1044点和上升通道的下轨线附近的交汇处。总体来看,诸多政策的出台使得大盘得以沿一个特定范围稳定、持续地上扬,而不是超越预期的暴涨暴跌。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一直都在淡化A股市场是政策市的形象,甚至在涉及各方利益得失的新股发行环节取消了“窗口指导”,而实行新股市场化发行,但政策市的身影一直在投资者脑中:每一轮政策利好的释放,往往能点燃市场热情、引发投资的热潮。
“目前,当上证指数始终在3000点附近徘徊不前时,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也变得异常敏感,股市也往往会来个急转直下。而股指期货的正式登场,有望改变这种现状。”国贸期货总经理董晓亮表示。
目前,全球股指期货发展已走过1/4世纪的历程。美欧、日本、新加坡、韩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目前都有股指期货交易。从世界各个资本市场运行来看,股指期货推出后股市政策干预性将有所降低。此外,作为配置和化解风险的市场,股指期货还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均衡力量”。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股指期货的推出完善了做空机制,看空、做空与看多、做多的机构对决将鲜明体现,而政策干预的减少,将使得A股市场最终向其合理估值运行